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96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40篇
  95篇
综合类   1450篇
农作物   13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是我国重要的稻田绿肥作物,为揭示不同地区种质资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77份紫云英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研究发现,77份供试紫云英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67 7~0.868 6,可划分为6个聚类。不同地区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136 3,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种群间变异占比13.9%,种群内变异占比86.1%。不同ISSR引物扩增信息鉴别紫云英资源的能力存在差异,构建了以P809第3,8,9,10,12,15扩增位点以及P886第1,3,5,9,10,11扩增位点为特征的指纹图谱,能有效区分77份供试紫云英资源。以资源所在省份为单元进行群体分析,供试紫云英资源遗传结构呈现分化特征,河南-安徽-江苏-上海资源遗传结构相似,构成北方亚群;四川-广西-湖南-江西资源相似,构成西南方亚群;福建种质资源则呈现混合型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紫云英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比较液氮研磨样品与蛋白抽提液研磨样品对6种提取橡胶树叶片转化酶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液氮研磨法对转化酶活性影响很大,特别是中性/碱性转化酶和细胞壁结合的酸性转化酶已基本失活,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活性丧失也比较严重。利用蛋白抽提液研磨样品,用Hepes-NaOH法提取的可溶性转化酶的酶活性最高,达472.44 μmol(glucose)/[g(FW)·h]; 虽然磷酸-柠檬酸法获得的粗酶液的蛋白含量较低, 但其酶活性高达441.61 μmol(glucose)/[g(FW)·h]; Tris-HCl法提取的细胞壁结合酸性转化酶的酶活性最高, 达35.83 μmol(glucose)/[g(FW)·h]。从转化酶的比活力看,磷酸-柠檬酸法最佳,所提取的可溶性转化酶比活力约为Hepes-NaOH法的4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橡胶树叶片转化酶的提取方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黄萍  赵雨  牛放  杨菲  张连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05-7307
[目的]优化鹿角托盘总蛋白提取工艺。[方法]以总蛋白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含0.3mol/LNaCl,20mmol/LNa2HPO4缓冲液(pH值为9)提取,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24h,提取3次。在此工艺条件下,总蛋白得率达10%以上。[结论]试验优选出的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4.
[目的]确定血浆中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提取及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人血浆为原料,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吸附率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提取和纯化条件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选用pH值为7.0的DEAE-Sephadex A50凝胶从人血浆中提取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吸附50 min时,凝胶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吸附率可达84.0%、86.5%、85.7%和78.0%;采用NaCl浓度为0.1 mol/L、pH值为7.2的洗涤液洗涤吸附后的凝胶5次,然后用NaCl浓度为2.0 mol/L的洗脱液洗脱3次,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回收率可达84.9%、76.4%、82.8%和78.7%。[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适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An AutoAnalyzer method for nitrate nitrogen based on hydrazine reduction followed by diazotization was re‐examined after certain soil solutions had given poor recoveries. Modifications to the reaction parameters, particularly in the reduction stage improved the recovery of nitrate as nitrite.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samples were more critical than inorganic salts, but the proposed method allowed tolerance of up to 30 mgl‐1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inorganic ions in soil solutions and natural waters were usually below the limits shown to be critical for the improved method.  相似文献   
26.
在室内(25±1℃,RH70%)条件下,研究了桃蚜 Myzus persicae不同溶剂提取液对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行为的反应。结果表明,桃蚜虫体用水研磨的浆液、用水或95%乙醇研磨提取的滤液,均含有很强的活性物质,而且用乙醇提取的滤液活性更强。其中桃蚜虫体用水研磨的浆液对南方小花蝽行为有很显著的影响。南方小花蝽对提取的活性物质均表现有明显的滞留和调转行为。  相似文献   
27.
桑黄子实体多糖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子实体多糖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提取桑黄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水比1:30(W:V)。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h,乙醇终浓度80%。同时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桑黄子实体多糖,其多糖得率为4.65%。  相似文献   
28.
山茶花红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蒋新龙 《园艺学报》2006,33(2):344-348
 初步探索了山茶花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和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用料液比1∶10 ( g/mL) 、pH 1(10%盐酸调) 的95%乙醇作提取剂, 在80℃恒温提取6 h, 提取效率较好。山茶花红色素属花色素苷类,pH值对色素影响明显, 在酸性条件下色泽具有热稳定性。光照能加快色素降解, 但与紫外光无关。金属离子Na+ 、Ca2 + 、A13 + 、Cu2 + 、Zn2 +对色泽无影响, Fe3 + 、Pb2 +有不良影响。色素的抗氧化能力较差, 耐还原性较好。蔗糖、葡葡糖和盐等添加剂对色素无影响。  相似文献   
29.
灵芝多糖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系列灵芝(Ganoderma sp.)菌种中筛选出多糖产量高、生长快的紫灵芝菌株(G.japoncium),研究了不同氮源、碳源及金属离子对紫灵芝产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的蔗糖为碳源,0.2%的豆饼粉为氮源,0.2%的FeSO4为培养基可获得较高多糖。发酵罐放大实验表明,采用同样的培养基,每100mL发酵液胞外粗多糖含量可高达181.7mg,每100mL发酵液菌丝体含量可高达151.0mg,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比较缓和,相对摇瓶生长,发酵生产可获得更多的灵芝多糖。  相似文献   
30.
毛樱桃红色素的提取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毛樱桃为原料,用酸性食用乙醇提取制得樱桃红色素,并对该色素的应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对光、热和常用食品添加剂较稳定,是一种价廉易得、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天然植物色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