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1篇
  免费   642篇
  国内免费   768篇
林业   892篇
农学   833篇
基础科学   644篇
  1249篇
综合类   5174篇
农作物   983篇
水产渔业   579篇
畜牧兽医   2730篇
园艺   379篇
植物保护   34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332篇
  2021年   423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479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369篇
  2016年   574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890篇
  2012年   993篇
  2011年   973篇
  2010年   749篇
  2009年   755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667篇
  2006年   567篇
  2005年   504篇
  2004年   353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玉米-味精生态农业及产业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生态产业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味精产业为例,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产业过程涉及不同子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情况。味精生产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玉米生产、淀粉生产和味精生产。计算结果表明,从玉米到味精的生产过程也是生态足迹延长的过程,其中玉米生态足迹占用面积最大,主要是因为耕地和水资源占用大;生态足迹的延长伴随着足迹效益的增加,意味着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系统的间接能源生态足迹较大,因此应重点考虑降低间接能源的能耗;味精生产系统的能耗最高,空气和水体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研究表明,生态足迹是一种很好的衡量复合生态产业不同子系统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黄瓜是设施主栽蔬菜,长期连作导致根结线虫病发生和危害加重;嫁接是提高黄瓜对根结线虫抗性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砧木品种间存在差异。为探明嫁接提高黄瓜抗根结线虫能力的机制,试验选用不同抗性的砧木品种‘云南黑籽南瓜’(低感)和‘甜砧南瓜’(高感),以‘新泰密刺’自根黄瓜为对照,采用人工接种,研究了黄瓜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探讨了根系分泌物与线虫卵孵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初期,3个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J2)数差异显著,‘云南黑籽南瓜’最少,‘甜砧南瓜’次之,‘新泰密刺’最多;侵入根内的J2均能正常发育为成虫,根内线虫总数以‘云南黑籽南瓜’最少,‘新泰密刺’最多;根际J2数量以‘新泰密刺’最多,‘云南黑籽南瓜’最少;发生二次侵染前,根际卵粒数呈现出相同的特点。黄瓜及其砧木根系分泌物明显影响根结线虫卵的孵化,孵化率以‘云南黑籽南瓜’最低,‘甜砧南瓜’次之,‘新泰密刺’最高;接种根结线虫后,根系分泌物影响下的卵孵化率较未接种时明显增加,‘新泰密刺’增幅最大,‘云南黑籽南瓜’增幅最小;随着生育时间延长,三者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低感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线虫在其根内及根际的发育,可能是抗线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3.
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草地NPP的模拟方法从站点实测法、统计模型发展到了机理性的过程模型,NPP的站点实测数据为统计模型和过程模型模拟结果提供参考。统计模型通过NPP和温度、降雨等气候因子或者直接与遥感获得的植被指数建立统计关系计算NPP;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物生理过程进行模拟并能够对NPP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过程包括了光合作用、生长和维持呼吸、蒸散、氮吸收和释放、光合物质分配与分解,和季相变化等。遥感过程模型通过遥感手段获得地表覆盖状况、植被冠层结构变量值(如LAI)、地表反射率、地表辐射温度及土壤水分状况等作为重要参数应用到模型中,改善了模拟结果的时空精度,成为当前草地生产力模型的主要研究方向。最后对遥感监测草地NPP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人参适宜在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的坡地上生长。种植人参采用皆伐林地、清除根茬、顺坡做床的方法 ,从栽培到收获的 6a时间内需换床 1次 ,参后地在 30~ 40a内不能重复利用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其整地、晒地期由于土地失去了原有植被的保护 ;管理期间面积占参地 2 0 %~ 2 5 %的作业道要承受整个参地的降水量 ;参后弃地土质疏散、表土裸露 ,在这 3个不同阶段均需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95.
制种玉米种子乳线发育的水氮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线是判定玉米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制种玉米种子乳线发育的影响,以‘郑单958’和‘先玉335’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充分灌溉(6 000 m3·hm?2,W6000)、中度胁迫(4 500 m3·hm?2,W4500)、重度胁迫(3 000 m3·hm?2,W3000)3个灌水梯度,不施氮[0 kg(N)·hm?2,N0]、中氮[225 kg(N)·hm?2,N225]、高氮[450 kg(N)·hm?2,N450]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水氮应用对制种玉米种子乳线发育进程、籽粒含水量、百粒重、籽粒脱水和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种组合在不同水氮条件下种子乳线发育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水氮条件下‘郑单958’乳线发育进程历时18~24 d,较‘先玉335’的33~36 d短;随灌水量增加,‘郑单958’种子乳线发育有延迟趋势,而‘先玉335’种子乳线受灌水量影响不显著;在乳线同一发育阶段,灌水和施氮均对籽粒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百粒重均表现为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不同灌水处理间,‘郑单958’种子在重度胁迫条件下的脱水速率显著高于中度胁迫和充分灌溉,施氮量间无显著差异,‘先玉335’种子脱水速率各灌水量间无显著差异;‘郑单958’种子的灌浆速率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充分灌水条件下,不施氮处理灌浆速率显著高于施氮处理,而‘先玉335’灌浆速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水条件下均是中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和高氮处理;‘郑单958’种子每脱水1%,籽粒百粒重增加幅度在0.37~0.88 g,而‘先玉335’在0.43~1.34 g。因此,‘郑单958’种子乳线发育受灌水影响显著,水分亏缺致使种子脱水加速,乳线进程加快;‘先玉335’种子乳线发育受氮素影响显著,氮素不足和过量均影响种子灌浆,延迟乳线发育。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水温对肉牛生长性能影响的冬季恒温饮水系统优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缓解西北地区拴系肉牛在冬季产生的冷应激,提高肉牛生长性能,研究根据连通器原理设计恒温饮水系统,为牛只提供温水。试验选取西门塔尔牛作为试验牛,对饮水器内水温、肉牛的饮水行为、生理以及日增质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恒温饮水系统能为处理组牛只提供17.69℃的温水,处理组牛的日增质量为1.53 kg/(d·头),较对照组提高0.36 kg/(d·头),差异极显著(P0.01)。在处理组中,牛只饮用16~18℃的温水表现出更多的饮水次数和更好的增重效果(日增质量达到(1.69±0.44)kg/(d·头))。饮水后牛只瘤胃处体表温度处理组比对照组高3.29℃,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在拴系肉牛舍中采用这种恒温饮水系统能够有效改善肉牛因冬季饮用冷水造成的冷应激,并能显著提高肉牛生长性能,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7.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55 hm2菜田耕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N、P、K和Zn,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土壤养分速效含量一般呈斑块状分布;土壤NO3--N、P、K和Zn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相似性。土壤NO3--N、P、K含量分别与种菜历史及肥料用量(N、P2O5和K2O)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8.
建立蔗田的立体生产比单纯种蔗能提高经济效益。其中以“甘蔗+青椒+凤尾菇”的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最高,亩纯收入是单纯种蔗的10.65倍。“甘蔗+绿豆+凤尾菇”和“甘蔗+花豇豆+凤尾菇”的生产模式亩纯收入分别是单纯种蔗的8.46倍和8.17倍。同时还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99.
The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plant populations may partly depend on pollination processes and seed production. The exact role of pollination in determining plant population viability still remains largely unclear. Orchid species have often been shown to be pollinator limited. Especially, non-rewarding spe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frequent pollinator visits and low seed set. Therefore, it can be hypothesized that, if overall population fitness of orchid species is influenced by seed production, non-rewarding species should be more prone to local extinction than rewarding species. To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nectar reward on orchid persistence, we collected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32 orchid species in Flanders (Belgium) and 37 orchid species in the Netherlands. For both regions, pres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ata. Between 1930 (Flanders) or 1950 (the Netherlands) and 2000, 26 (81%) species showed decreases in distribution range in Flanders, eight of which had gone extinct, whereas 29 (78%) species showed declines in distribution area in the Netherlands, five of which went extinct. Contrary to previously reported results, orchid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not related to nectar reward. 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ectar reward and extinction for both regions. Orchids typically occurring in wet grasslands and heathlands suffered greater losses than orchids typically confined to forest habitats or calcareous grassland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duction of nectar does not represent a safeguard for local extinction of orchid species. Habitat loss and other deterministic threats associated with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deterioration are mo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orchid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1000.
As an option for mitigating methane emissions from rice paddies the effects of ferrihydrite application to an experimental field plo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wth season was studied. Methane emissions during the vegetation period of ric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50%) in the fertilized plot compared to the non-supplemented control plot. Although toxic effects of iron are known to occur with wetland plants including rice, our field experiment showed no deterioration of agrophysiological data. Grain yield, harvest index, and iron content of grains were not different in the two plots.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iron application is a suitable strategy to reduce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