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4篇
  31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不同因素影响壳聚糖降解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刚  韩芬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52-1052,1056
在酸性条件下,研究了反应温度、柠檬酸的浓度以及不同有机酸对壳聚糖降解速度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壳聚糖的降解速度增大,但超过70℃时趋于稳定;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壳聚糖的降解速度也增加,但增加程度减小;草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苹果酸对壳聚糖的降解速度为草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苹果酸。  相似文献   
102.
缓控释复合肥产品生产出来后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才能在田间施用,其中的运输环节有可能对控释肥的释放率产生影响。本试验选用两种密封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添加0、2‰、4‰、6‰、8‰、10‰的浓度,在运输途中重要的三个环节,测定每个环节的控释复合肥氮素释放率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密封剂处理的产品,氮素释放率随着密封剂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小,而运输途中的各个环节对氮素释放率均有一定影响,尤以运至田间地头的影响最大,用A喷涂的产品运至用户阶段比到分销商阶段平均升高6.2%,而运到田间地头阶段比运至用户阶段平均升高11.2%;而用B喷涂的产品分别升高6.9%和18.7%。综合考虑用密封剂A浓度在6‰~8‰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3.
龟背竹组织离体培养中芽的诱导与增殖、壮苗以及快繁高生长等指标的最佳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MS〉1/2MS〉B5〉N6;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BA〉KT,NAA〉IAA〉IBA〉2.4-D;浓度范围以BA5 ̄7mg/L(单位下同),NAA0.05 ̄1.0为好。为了促进其高生长,添加GA3 0.5 ̄0.9能明显提高龟背竹试管苗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4.
农杆菌介导NHX基因转化甘蓝型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为转化受体,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盐地碱蓬(Suaeda heteroptera)的Na+/H+反向运输体基因NHX导入新疆主栽油菜1khp11品系中,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再生植株,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柄子叶在含有2,4-D的培养基上经过3 d预培养后于浓度OD600为0.3~0.4的菌液中浸染7 min, 卡那抗性绿苗率可达8%~9%,经过对抗性植株的PCR检测、点杂交及PCR-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为新疆盐碱土上油菜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5.
3种阔叶树种子生活力四唑法测定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叶青  申亚梅  李浪 《种子》2005,24(1):32-35
本文对山玉兰、厚朴、黄山栾树这3种阔叶树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各种种子适宜的预处理方法和四唑溶液浓度.结果表明:除黄山栾树种子外,另外2种种子需要全部去除种皮;在25℃测定条件下,测定山玉兰和厚朴种子生活力的最佳处理浓度为0.5%的四唑,黄山栾树用0.1%浓度的四唑;在种子生活力测定时,低质量的种子容易加大实验误差,并对所采用四唑溶液的浓度和种子预处理方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北溪是龙岩、漳州和厦门三市的主要水源地,该河流的水土流失及水源含养直接关系到三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本文对北溪的悬移泥沙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以及变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北溪的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7.
K+浓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潮土、褐土在五种K十浓度下吸附K+的动力学,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下的表观吸附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a及其与表观平衡吸附量q∞的乘积与淋洗液K+浓度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表观平衡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或Freundlich等温吸附公式。依据试验结果对土壤钾吸附动力学进行了讨论与推导,找到四个动力学参数n、k1、K2、qmax,通过这些动力学参数可以计算表观吸附动力学参数Ka、q∞和平衡常数K及吸附过程中的自由能变△G,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用来判断等温吸附的类型、估算等温吸附参数。  相似文献   
108.
甜槠林乔木层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 800m2标准地调查,应用扩散系数、聚集度指标等研究甜槠林9个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槠林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09.
表面电荷性质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电荷性质对于水体中粘性泥沙颗粒的稳定和聚沉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测定3种紫色土胶体的表面电荷性质,并讨论其随环境条件改变而变化对紫色土粘粒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紫色土胶体在2:1型电解质中的表面电位分别约-0.14~-0.192 V.1:1型电解质中约为其2倍,在2种离子体系中的絮凝值分别为0.72~1.12mol/m^3和11.7~17.8mol/m^3,胶体稳定性随其表面电位增加而增强;(2)1:1型电解质中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分别达到40.6~47.0h,比在2:1型电解质中长12.4~14.6h,电解质浓度增加,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下降.稳定性减弱。pH对完全沉降时间影响强烈,当pH=5时,2种电解质体系中的粘粒悬浮液完全沉降时间减少近1/2;pH=3时,60min左右悬浮液已经沉降完全。3种紫色土悬浮液稳定性是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deals with migration of nematodes along nutrient gradients in soil. Portions of barley straw and green vetch leaves were mixed with soil and buried at 6, 12, 18, and 50 mm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in soil. During the following 12 weeks respiration activity, microbial (SIR) biomass, nitrogen limitation of respiration activity in soil slurries all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was transferred in the soil from the nutrient rich vetch to the nutrient poor barley at least during the first 3 weeks of the experiment. Twelve out of 39 taxonomic groups of nematodes showed different growth in the two plant material-soil mixtures. Only one of these taxonomic groups (long rhabditid larvae) suggested that migration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population development; for three other groups (short rhabditid larvae, Aphelenchoides, and Bursilla) nutrient transport through the soil was the likely mechanism for a distance-depend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We suggest that for most microbivorous nematodes, except larvae of fast growing bacterivores, migration over distances exceeding one centimetre does not contribute markedly to population development even when cues such as nutrient gradients to stimulate the activity ex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