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水产渔业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池塘养殖刀鲚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石蜡连续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池塘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卵巢的各个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和组织学研究,并对卵母细胞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刀鲚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和产卵类型.结果显示,刀鲚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长约25 mm,以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的细胞为主.Ⅱ期卵巢细柱状,长为40~50 mm,外观呈浅肉红色至肉黄色,2时相卵母细胞占92%以上;Ⅲ期卵巢呈肉色直至浅青色,长55~65 mm,中部逐渐膨大,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大生长期,由2~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中3时相卵母细胞占60%~75%,出现油滴;Ⅳ期卵巢青色直至灰色,体积急剧增大,呈囊状,约占体腔的2/3,肠大部分被掩盖,肉眼可见增大的卵粒,晚期可见游离的卵粒,细胞处于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晚期,油滴充满细胞,第4时相卵细胞占86%以上,最大卵径482 μm;V期卵巢柔软膨大,占据腹部绝大部分,外观呈玉绿色,卵粒充满卵巢,清晰易辨,细胞中卵黄和原生质表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核膜消失,卵径为750~900μm;Ⅵ期卵巢为酱紫色,体积明显减小且松软,卵巢腔萎缩,以空的滤泡细胞和2时相细胞为主.刀鲚繁殖高峰期在4-6月,10月中、下旬起卵巢重新进入Ⅱ期,直到翌年2月都停留在Ⅱ期,3月下旬部分刀鲚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研究表明,刀鲚属一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但个体间卵巢发育差异显著,产卵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2.
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逐月采集短短颌鲚样本,分析其不同体质量的生化成分和能量变化.结果表明,短颌鲚水分含量为77.03%~79.88%,粗灰分为2.75%~3.06%,粗脂肪为3.79%~4.29%,粗蛋白为13.11%~15.15%,能量含量为6.44~6.77J/mg.随着体质量不断的增加,鱼体水分含量依次降低,灰分变化微小,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依次升高,脂肪含量在5个生长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呈味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39.36%~41.17%,在不同生长阶段中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3.
根据2005、2006、2008、2009年在长江口附近水域采集的凤鲚样品,通过测量其体长、体重、性腺重、肝重、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对凤鲚生殖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生殖群体的体长、体重范围分别为61.2~224.3mm、2.1~32.7g;凤鲚雌性生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普遍大于雄性,尤其是2008、2009年。而且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不同年份生长速度不同,其中2006年生长状况最差;(2)凤鲚生殖潜能受鱼体长、体重的影响比较密切。2005年性腺发育最好,2006年性腺发育最差;(3)凤鲚生殖群体肝重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凤鲚肝重与体长、体重拟合关系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等体长的雌性肝重大于雄性。雌、雄凤鲚的肥满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2006年凤鲚的肥满度最小,其他年份雌、雄肥满度K值变化不显著。雌、雄凤鲚的脂肪重和脂肪系数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之,短寿命凤鲚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年际间变化较大,尤其是2006年凤鲚生殖群体的K值较低,体长和体重较大,但是性腺较轻,反映了该年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汛期降雨量严重偏低的特点。而2005年为历史上温度...  相似文献   
104.
太湖湖鲚渔获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恩生  鲍传和  万全 《水产学报》2008,32(2):229-235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taihuensis Yen et Lin),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5 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 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5 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 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 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和99.08%;(3)0 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仅占2.39%±4.95%.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相似文献   
105.
以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子三代(F3)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在淡水生活环境下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养殖刀鲚的D-loop序列长度为1 210 ~1 252 bp,湖鲚的序列长度为1 252~1 290 bp;在两个群体1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S) 35个,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4个,简约信息位点21个;有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9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154;养殖刀鲚群体内的各遗传多样性参数稍高于湖鲚,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养殖刀鲚与湖鲚的平均遗传距离(0.0148)要远小于它们与七丝鲚Coilia grayi的平均遗传距离(0.0528、0.0537),同时系统发育树也表明,养殖刀鲚和湖鲚共同构成1个单系群,为两种生态型种群,尚未达到种或亚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6.
不同月份刀鲚鲜味物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刀鲚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月份刀鲚鲜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在熟制状态下,利用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对比1—12月份刀鲚的鲜味物质的组分变化规律并计算其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研究不同月份刀鲚各鲜味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与鲜度的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鲜味相关物质含量变化规律较一致,除大部分无机离子含量1—3月由于洄游脱盐降低以外,全年呈现先增高,3月后骤降,4—5月降低趋缓,10月后又回升的趋势;EUC变化规律同大部分鲜味相关物质一致,在3月呈现峰值(即刀鲚在3月味道最鲜)。综合其理化指标及其生长规律结果推断分析,3—5月刀鲚性腺发育至成熟,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鲜味物质等骤降,之后刀鲚进行洄游,此过程中无进食体能消耗大,导致部分鲜味物质被消耗;10月份刀鲚到达生殖场后开始进食,并为下次洄游做准备,促使刀鲚肉中的滋味物质含量开始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07.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鉴定短颌鲚、湖鲚和刀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快速区分长江流域各水体中的鲚属鱼类,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对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湖鲚(C. nasus taihuensis)和刀鲚(C. nasus)进行物种鉴定。从120个在短颌鲚和刀鲚之间分化指数(Fst)为1的SNP位点中随机挑选出20个用于引物设计,从21个在湖鲚和刀鲚之间分化指数较高的SNP位点中随机挑选出10个设计引物。随机挑20尾短颌鲚、20尾湖鲚和12尾刀鲚用设计的引物扩增、测序。结果表明:洞庭湖和鄱阳湖的短颌鲚与刀鲚可以使用以上19个SNP分子标记中的任何一个完全分开,剩下1个SNP标记在所扩增的样本中没有发现多样性变异而被弃用。用于区分湖鲚与刀鲚的10个SNP分子标记中有8个在所测样本中可以扩增并用于物种鉴定。其中单独使用Ct-Cn_wtap位点时,湖鲚和刀鲚的基因频率相差最大,当使用Ct-Cn_wtap和Ct-Cn_eif2b4位点时,对湖鲚和刀鲚的鉴别准确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提供了稳定、高效和低成本识别短颌鲚和刀鲚、湖鲚和刀鲚的方法,为今后鲚属鱼类的物种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8.
长江靖江段刀鲚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11年每年1—5月,选择靖江市新桥和新港的沿岸作为采样地点,采用4艘刀鲚捕捞渔船,捕捞网具为42和48口刀鲚捕捞流刺网,网目60mm。分别对0.1kg/尾以下小刀鲚,0.1~0.15kg/尾的中刀鲚和0.15kg/尾以上大刀鲚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1—3月份刀鲚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百分比明显下降,由2006年的9.45%、14.96%和28.35%下降至2011年的1.58%、4.11%和15.19%。4—5月份的刀鲚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百分比上升,以5月份的上升最为明显,从2006年16.53%上升至2011年41.14%。刀鲚总产量从2006年1270kg下降至2011年的316kg。刀鲚渔获物中,小刀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最低年份为2006年12.70%,最高年份为2009年16.45%,中刀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大刀鲚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9.
长江刀鲚寄生的异钩铗虫分子鉴定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获知长江刀鲚寄生的异钩铗虫的分类学地位,采用光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子遗传扩增28S rRNA基因5’端部分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江刀鲚寄生的异钩铗虫进行种属鉴定和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后吸器与体前区分不明显,含有四对不对称的吸铗,其中一侧的前2个开放几丁质吸铗明显大于其余6个封闭的吸铗,虫体尾部带有二对端钩,卵两端具有较长的极丝。序列分析显示,林氏异钩铗虫与六棘异钩铗虫相似度为100%,邻接法构建分子进化树中处在同一分支。经形态及分子综合分析鉴定,此寄生虫为林氏异钩铗虫。  相似文献   
110.
鄱阳湖通江水道短颌鲚生长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季节性淡水湖泊,鱼类资源丰富,但湖区水深较浅、换水周期短,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水面差异大,致使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差,鱼类资源安全风险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工程建设同时也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和渔业资源等诸多方面,科学高效的评估将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鄱阳湖通江水道屏峰段逐月随机抽样测定定置网采集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每月在湖口江段整船次或整网次随机采集渔获物,共获得短颌鲚样本1 403尾、18.8 kg,测定其体长和体重数据,运用Fi SAT II软件对短颌鲚的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通江水道短颌鲚体长范围为5.6~32.5 cm,平均体长14.3 cm;体重范围为0.6~125.5 g,平均体重13.4 g;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003L3.022(R=0.985,P<0.05,n=14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出鄱阳湖短颌鲚渐近体长L∞=34.65 cm,生长系数k=0.390,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359;其拐点体重为38.6 g,拐点体长为22.8 cm,平均丰满度为0.32;总死亡系数Z=1.20,自然死亡系数M=0.75,捕捞死亡系数F=0.45,开发率E=0.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