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50篇
农学   176篇
基础科学   27篇
  41篇
综合类   471篇
农作物   118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210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51.
转G10aroA棉花株系的获得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培育具有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棉花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棉花中转入编码EPSPS酶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G10aroA,通过体细胞愈伤诱导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棉花株系材料。【方法】首先,利用不同草甘膦抗性筛选条件比较分析不同棉花受体材料的愈伤诱导效率;其次,以R15材料作为受体,利用含有G10aroA的农杆菌侵染下胚轴切段,在进行体细胞愈伤诱导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草甘膦抗性筛选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对获得的棉花再生植株进行纯合繁育。在此基础上,利用PCR扩增检测证实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利用RT-PCR分析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对转基因植株中外源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草甘膦筛选条件下,以草甘膦浓度为2.5 mmol•L-1的抗性条件进行棉花愈伤诱导筛选并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全部再生植株中,扩增得到1.8 kb预期大小目标条带的阳性株系32株,其中,收获的27个株系的外源目标基因能够在T0、T1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对G10aroA在转基因株系L12、L14的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进行定量RT-PCR分析表明,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棉花植株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具有差异,相对表达量高低依次为茎、苞叶、叶和花;另外,蛋白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外源基因能够在转基因株系L7、L12和L14中植株中正常表达为预期46 kD的EPSPS蛋白。【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外源抗草甘膦基因G10aroA,在草甘膦抗性条件下进行棉花体细胞诱导的组织培养,成功获得转外源G10aroA的棉花再生株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实外源G10aroA能够在T0、T1转基因株系中稳定遗传、转录以及表达。  相似文献   
952.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过程及其2 个主要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3 个方面简述了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了两大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的不同致病机制,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3.
为了建立一种能在临床上快速、准确检测杂交鳢弹状病毒(HSHR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HSHRV-C1207 G蛋白的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根据HSHRV-C1207 G蛋白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43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标准品为模板建立HSHRV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可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斜率为-3.290;荧光定量PCR最低可以检测到10个病毒核酸分子拷贝,而传统PCR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103个拷贝;38个平行样品重复性实验组内变异系数为0.84%;对其他6种水产养殖常见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21份患病鳢样品进行检测,其中18份为阳性,与细胞分离和电镜观察结果相同;以传统PCR方法检测同样的样品,仅1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较好的用于临床HSHRV的检测,对病毒病原定量检测与杂交鳢弹状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4.
 藠头(Allium chinense G. Don),为百合科葱属鳞球茎多年生植物,是一种高产、高营养和具有食疗作用的蔬菜类作物,也常作为中药材加以利用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发生在葱属植物上的病毒病原鉴定和分类做了深入研究,但针对藠头病害的发生特点和病原鉴定研究不多, 自Chen等[1]在我国发病野生藠头样品中发现2种病毒即藠头花叶病毒(Scallion mosaic virus,ScaMV)和藠头X病毒(Scallion virus X,ScaVX)后,国内外没有更多有关藠头病毒病的研究报道。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及多年连作,极易导致藠头病毒扩散及积累,使病毒病害日趋严重,种苗出现严重衰退。前期调查发现,藠头感病后出现明显的矮缩或叶片皱缩、扭曲,有的出现黄绿斑驳呈花叶状或褪绿条纹,病株地下鳞茎变小、分蘖减少,还首次发现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侵染,以及多种病毒复合感染现象[2]。  相似文献   
955.
为了弥补传统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动态监控不足、实时决策能力偏弱等缺点,设计了一种集视频采集、视频压缩、3G传输为一体的远程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系统。首先,介绍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全过程;其次,描述了数字信号处理(TMS320DM642)和H.264编码器硬件构成;最后,提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internet和3G手机访问监控管理平台。经试验证明,该系统性能稳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56.
在实验室进行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Fenton氧化法处理偶氮胭脂红G废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832.53mg/l、色度为1042倍时,出水COD小于60mg/l,色度小于30倍,不但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GB4287—92)中的一级标准,而且满足要求更高的江苏省和山东省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957.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958.
甜菜夜蛾和葱蓟马是为害大葱的重要害虫,为了寻找高效、环境友好且能兼治的药剂,特进行了本研究.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360g/L悬浮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效在施药后第1、3、7d逐渐提高,药后第10d在24.4g/667m2的剂量下,防效可达98.40%;对葱蓟马防效药后第3d最好,在24.4g/667m2的剂量下,平均防效为74.56%,药后第7、10d防效略有降低.因此,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360g/L悬浮剂可作为大葱田防治甜菜夜蛾和蓟马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959.
Two new quinone sesquiterpenes named myrothecols G and H (1 and 2), a pair of C-1′ diastereomers of 13-hydroxyl penicilliumin 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mycelia solid cultures of Myrothecium sp. SC0265. Their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troscopic data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The cytotoxic activities of 1 and 2 were tested against a panel of human tumor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960.
The variations of the amounts of individual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HMW-GS), of the ratios HMW-GSy to HMW-GSx and HMW-GS to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 (LMW-GS) and of protein content were evaluated for eight durum wheat cultivars in two regions using four fertilizer combinations during two successive years. All measured parameters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tion with genotypes (G), environments (E) and fertilizers (F). The interaction E × G × F was highly significant for glutenin amount variation. Amongst cultivars possessing HMW-GS 20, landraces seem to better value the N-fertilizer us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HMW-GSy than high yielding cultivars. Both HMW-GSy to HMW-GSx and HMW-GS to LMW-GS ratio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 < 0.05) with total protein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