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72篇
水产渔业   437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广西三江段的右江(ZY)、左江(YJ)及红水河(HSH)野生大眼(Siniperca kneri)群体的110个个体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33项(11项传统形态与21项框架形态)形态学可量性状比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依据可量性状的LSD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3个种群大眼的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部性状特征;其中,红水河群体分别与右江群体、左江群体在头部[HW/BL、ED/BL、U(10-11)]及尾部[CPL/BL、N(5-6)]存在显著差异,而右江群体与左江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比较大眼群体形态差异上,框架结构性状C(1-11)、E(2-11)、F(2-10)、G(3-4)、I(3-9)、M(4-10)、K(4-9)、J(4-5)、T(9-10)、O(5-8)、N(5-6)、P(5-7)、R(7-8)、S(8-9),即大眼的头部及躯干部框架性状可以作为解释其差异的主要成分,而传统形态外形大小则作为解释其差异的次要成分。LSD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均一致表明:左江群体与右江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红水河群体聚为一支。以上结果显示:大眼3个群体存在形态差异,且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珠江流域广西江段大眼群体的划分提供科学数据,为大眼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2.
为了提高汉江上游翘嘴(Siniperca chuasti)苗种培育效率,本研究以鲢(Hypophthalmichehys molitrix)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作为翘嘴仔稚鱼饵料,对翘嘴仔稚鱼昼夜摄食节律、日摄食强度、其规格与最大可摄食饵料规格的相关性以及翘嘴仔稚鱼同类相残等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翘嘴仔稚鱼属于晨昏摄食型;(2)翘嘴仔稚鱼对饵料鲢日均摄食范围为48.75%~53.75%;(3)翘嘴仔稚鱼规格与摄食麦穗鱼规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y=0.4146x+0.9256(R^2=0.9869);(4)在饵料缺乏情况下,不同规格翘嘴仔稚鱼均进行同类相残,小规格翘嘴仔稚鱼(1.5~2.0 cm)的相残率为3.33%,大规格翘嘴仔稚鱼(3.0~6.5 cm)的相残率达到15.83%。  相似文献   
113.
外形似,头部、体侧有较多不规则的黑斑,体黄褐色至灰褐色,腹部黄白。在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喜欢栖息在多石砾的流水环境中,一般体长100~300毫米,肉质细腻嫩滑,养殖产量可达667平方米(1亩)150~250千克。规格在250克/尾左右的商品鱼出口韩国等地价格在140元/千克左右,国内市场价格也在70元/千克左右,属高档经济鱼类之一,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4.
翘嘴鳜烂鳃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从患典型烂鳃病的翘嘴鳃上分离到7个菌株,根据对其中3个菌株的菌落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特性分析、直接荧光抗体法鉴定和致病力测试结果,初步证明了翘嘴的烂鳃病是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5.
由16S rDNA序列初步推断鳜类与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验证类系统分类位置的各种假说,对部分类鱼类线粒体16S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其与GenBank中鳕科以及鲈形目其它科鱼类的同源序列,初步构建了类与部分低等鲈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类为单系类群,但未与绪科聚合成单系群体,与目前假设的暖鲈科、狼鲈科、锯盖鱼群、花鲈等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由于类为淡水特化类群,系统演化上较晚发生,因而,支持将其独立为一科——科。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16.
117.
鳜属5种鱼类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8对已发表的翘嘴微卫星引物,对5种属鱼类翘嘴、大眼、斑、波纹和暗共147个个体进行跨种扩增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发现,8个微卫星标记除位点HW8在波纹中无多态性外,其他位点在5种属鱼类中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4~8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13;在5个物种中分析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58,平均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5和0.5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51,为高度多态,表明属鱼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采用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5种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并构建UPGMA聚类图,结果显示翘嘴和大眼、斑和波纹分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斑和暗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鱼蛙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anairidovirus,SCRIV)和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为鱼等养殖品种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方法支撑。【方法】根据ISKNV MCP基因、SCRIV MCP基因和SCRV N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对PCR扩增反应中的退火温度和引物用量进行优化,建立可同时检测 ISKNV、SCRIV和SCRV的三重PCR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备测病毒为IPNV、GCRV、KHV、SGIV、NNV、TiLV和SVCV),对22份疑似感染ISKNV、SCRIV和SCRV的样品分别进行单一和三重PCR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三重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同时检测ISKNV、SCRIV和SCRV,特异性较好,对IPNV、GCRV、KHV、SGIV、NNV、TiLV、SVCV等无扩增;该方法敏感性好,对3种病毒核酸的检测下限均为0.01 ng/μL;利用该方法和3种病毒单一PCR方法同时对2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吻合率为100%,其中ISKNV阳性率为27%、SCRIV 阳性率为41%、SCRV阳性率为9%、ISKNV和SCRIV混合感染阳性率均为9%,无ISKNV、SCRIV和SCRV混合感染。【结论】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对这3种病毒进行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9.
汤红兵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104-105
本文介绍了蟹混养技术关键在于:选好塘口、做好塘口前期准备工作、注重镢、蟹放养规格、加强水草的培植和保护、强化水质的调控、做好日常巡塘、投饵和防病等。  相似文献   
120.
鱼俗称桂鱼、季花鱼,是淡水名鱼类。其品种有翘嘴、大眼、斑、长体、暗色鱼肉质细嫩、厚实、少刺、营养丰富,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18.5g,脂肪3.5g,还含有钙、磷、铁等。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天然资源枯竭,供求矛质日趋突出,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将网箱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鱼以活鱼、虾为饵料,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喜水质清新的微流水域,常潜伏于湖泊、河沟等浅水区的水底石穴或草丛中。当鱼鱼苗刚孵出、能水平游动时,即能吞食与其个体相仿的鱼苗;长到4-5cm,以小虾为食;体长10cm以上,以虾和鲫、条等小鱼为食。人工饲养可驯化、喂一些死鱼虾。鱼生长较快,当年可达50-100g,第2年达500g左右,第3年长到1-1.5kg。2—3年性成熟,属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季节为5月下旬-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