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们于2004年3月12日至11月16日在安阳市彰武水库进行了丁鱥网箱养殖试验,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丁鱥(Tinca tinca)又名欧洲丁鱥鱼,地方名黑鱼,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属,是原产于欧洲大陆的一种古老鱼种,在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有一定分布,适温范围0-37℃,是淡水底栖鱼类,喜在静水泥底区生活。该鱼具有体型好、耐低氧、食性杂、抗病力强、耐寒力强、生长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自然环境中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幼虫为食,也可通过驯化进行人工池塘饲养。  相似文献   
13.
丁鱥(Tincatm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属,广泛分布于欧洲内陆河流、湖泊,在我国分布于新疆。丁鱥是近年来新兴的名优养殖鱼类,因其肉质好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看好。近两年,黑龙江省也开始丁鱥养殖试验,养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丁鱥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温度(26.1±0.5)℃,试验鱼平均体长10.60 cm,平均体质量13.09 g。丁鱥耗氧率为0.0849mg/(kg.h),窒息点为0.7598 mg/L。丁鱥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平均耗氧率为0.0585 mg/(kg.h),夜间平均耗氧率为1.1161 mg/(kg.h)。丁鱥的耗氧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减小。在一定水温范围内,耗氧率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丁鱥不同群体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新疆朱家湖、73水库2个地方丁鱥群体和引进的捷克丁鱥群体线粒体DNA的COⅡ基因3种单倍型碱基组成中,A T含量分别为59.67%、59.84%和59.33%。单倍型Ⅰ在3群体中均有分布,单倍型Ⅱ只在2个新疆地方性丁鱥群体中有分布,单倍型Ⅲ仅为捷克群体独有。单倍型Ⅰ与单倍型Ⅱ所编码的蛋白质相比较,一级结构发生了1个碱基替换,由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酸。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我们从湖北省引进丁鱥鱼种进行池塘养殖,2005年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现将人工繁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丁鱥与鲫鱼肌肉营养成分组成和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鱥(Tinca tinca L.)原产于欧洲,有皇家宠鱼之称,我国只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为调整杭州地区养殖品种结构。我们于2001年从新疆产地引入该鱼。对该鱼开展系统研究。本试验对丁够与鲫鱼肌肉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5.68±0.30)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42%的玉米油、豆油、鱼油、棕榈油、猪油、混合油(质量比为:鱼油∶豆油∶猪油=3∶4∶3),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结果】混合油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组和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豆油及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油、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猪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前肠及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与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豆油、玉米油、猪油以及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鱼油和玉米油组洛氏鱥中肠的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豆油、猪油及棕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及后肠的淀粉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肝胰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结论】从洛氏鱥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混合油组和鱼油组饲料的效果最好,玉米油、豆油和棕榈油组次之,猪油组最差。  相似文献   
19.
王毅 《河北渔业》2010,(4):19-20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塘 利用锦州市淡水良种场3口面积1.33hm。的鱼池(12号-14号),壤土底质,底泥15cm,池深1.8~2.0m,平均水深1.2~1.5m。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