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9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615篇
林业   138篇
农学   647篇
基础科学   12篇
  230篇
综合类   2427篇
农作物   323篇
水产渔业   497篇
畜牧兽医   2197篇
园艺   285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435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测定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序列及其分子特征。[方法]分离出一株具有特殊分子特征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vvIBDV)HLJ-0504,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HLJ-0504的基因组A节段属于超强毒株,而其B节段则来源于另外一个独特的祖先。动物实验表明,HLJ-0504对SPF雏鸡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00%和86.7%。[结论]具有独特基因组B节段的vvIBDV仍在我国流行,我国IBDV的进化特征存在多样性。IBDV的毒力不是由基因组的A或B单独决定的。  相似文献   
992.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调控生物体的发育、细胞更新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目前发现细胞凋亡存在死亡受体通路、线粒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3条通路,且各通路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细胞凋亡。作者综述了近年来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通路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3.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是甘蔗的近缘属植物,具有多种优良特性,是甘蔗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实验使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了甘蔗-斑茅杂种及回交后代F1、BC1和BC2的染色体构成与传递行为。结果表明:在F1代,来自斑茅HN92-77的染色体数目介于28~30条,来自热带种Badila的染色体数目介于38~40条,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8~70,基本符合n+n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在BC1和BC2代,来自斑茅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2~28条和13~15条,来自甘蔗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7~94条和98~101条,其体细胞染色体数2n分别为110~121条和112~115条,基本上分别符合2n+n和n+n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在所观察的渐渗系中,均存在有染色体丢失的现象,但未观察到染色体发生交换与重组。  相似文献   
994.
<正>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直接测量了植物突变过程的速度。该研究用全新视角展现了进化的基本过程,解释了除草剂为何使用几年后就会失效等问题。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995.
 松材线虫是松材线虫病的病原,且与其伴生细菌之间存在互作。为研究松材线虫和伴生细菌的互作关系,本研究用Nycodenz介质离心和SDS裂解法富集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以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构建了松材线虫伴生细菌fosmid宏基因组文库。文库克隆的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30~45kb,平均长度为40kb。该文库包含19200个克隆,共计包含7680000kb DNA。文库稳定性检测表明插入的DNA片段能够在fosmid质粒中稳定遗传,没有发现插入片段丢失或重排。随机挑选96个克隆进行末端测序,BLAST分析表明:该文库中松材线虫序列占5.2%,细菌序列占64.6%,无同源序列14.6%。对伴生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Stenotrophomonas为优势种群,SphingomonasCupriavidusPseudomonas为次优势种群。该文库的建立为揭示松材线虫与其伴生细菌的互作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生态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张微微  张钰铭  王强  李枫 《林业研究》2010,21(3):361-366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807bp)序列分析对中国境内斑背大尾驾3个繁殖种群及1个越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单倍型歧义度(Hd)为0.759&#177;0.056,核苷酸多样性较(π)为0.002。三个地理种群的FST值以及繁殖种群同越冬种群之间的ΦST值表明不同地理单元之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对不同单倍型的聚类分析(UPGMA)结果以及网络图(Network picture)结果也支持不同种群之间无显著分化。分子变异分析 (AMOVA)显示斑背大尾莺汉口亚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差异不大,98.5%的差异源自种群内部,仅1.5%源自种群间。中性检验结果Fu’sFS值为负值,错配分布分析结果呈单峰,表明斑背大尾驾在我国的进化史经历了种群扩张。这一假设也得到Tajima’D检验和Fu’s检验结果的支持(D=-1.80,p=0.02;Fs=-22.11,p=0.001),该扩张大约发生在28,700年前。  相似文献   
997.
鹅掌楸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鹅掌楸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的PCR优化反应体系,以鹅掌楸叶片基因组DNA为材料,系统地测试了模板DNA、引物、dNTPs、Mg2+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及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PCR反应体系为:20μL总体系中,含30 ng模板DNA,0.3μmol.L-1随机引物,0.2 mmol.L-1dNTPs,1.4 mmol.L-1Mg2+,0.8 UTaqDNA聚合酶;最佳退火温度为60℃;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60℃退火45 s,72℃延伸2 min;45个循环;72℃再延伸7 min。  相似文献   
998.
通过比较三种猪毛干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进了提取猪毛干基因组DNA的技术方法。将DNA提取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PC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在毛干中能成功提取到基因组DNA,其浓度和纯度足以满足分子生物学技术试验的要求,该技术还可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在样品不易获得的濒危动物研究中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999.
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为双翅目、寄蝇科、追寄蝇属昆虫,寄生家蚕后引起多化性蚕蛆病。研究家蚕追寄蝇的系统进化关系,有助于探讨其寄生机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家蚕追寄蝇的线粒体DNA(mt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mtDNA片段大小约1.5 kb,包括完整细胞色素b基因(cyto b)及其侧翼tRNA-Leu基因序列,序列结构与其它21个昆虫物种的同源片段序列结构基本一致,说明线粒体DNA基因排列和基因结构的保守性;家蚕追寄蝇mtDNA的Cyto b蛋白和tRNA-Leu基因的二级结构符合功能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维持一定的保守进化;双翅目昆虫不同蝇类mtDNA中的cyto b基因、tRNA-Leu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可保证构建蝇类系统发生树的准确性。基于包括家蚕追寄蝇在内的12个双翅目昆虫、5个鳞翅目昆虫、4个鞘翅目昆虫、1个直翅目昆虫的mtDNA cyto 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双翅目中蝇类的进化次序依次为狂蝇科、果蝇科、寄蝇科、蝇科、丽蝇科,寄蝇科与蝇科和果蝇科之间的进化距离较近;鳞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起点,起源最早,双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最末端,起源最晚。  相似文献   
1000.
<正>2010年5月3日,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又一项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家蚕基因组甲基化谱"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等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