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42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92篇
  24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1983—1987年对CHRIS 小麦不育胞质单体系进行细胞学观察及其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确定单体的最好时期是后期Ⅰ、中期Ⅰ。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进行恢复基因染色体定位,如果恢复基因在这一条单体上,杂种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97:3:如果不在这一条单体上,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3:1。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作轮回亲本与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种后代回交,能够创造新的小麦不育系、恢复系的添加系21Ⅱ+1ⅡR 和代换系21Ⅱ+1ⅡR~1ⅡA。  相似文献   
42.
李京梅  李永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37-2083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0年6月3日发生在三门峡市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过程发生时东北低涡稳定少动,贝湖高压脊前强盛的偏北气流不断向低涡中输送冷空气,低涡后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三门峡。过程发生前低空东风急流建立,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环境场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预报过程中,三门峡附近郑州探空站K指数的变化对当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另外分析多普勒雷达资料发现,当组合反射率因子达60 dBz,同时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达35 kg/m2时,产生局地冰雹的可能性非常大。雷达径向速度场中,零等速线呈反"S"形,风向随高度逆时针旋转,雷达站附近有冷平流存在,为对流天气的持续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在风暴前沿与强回波相对应的有辐合并伴有中气旋,中气旋的出现有利于将冷空气带入对流风暴,促使对流持续旺盛发展。  相似文献   
43.
何金梅  付双喜  陈添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30-19434
[目的]研究2005年5月30日甘肃中部一次超级单体风暴三维结构及回波特征量。[方法]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监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甘肃中部一次罕见的超级单体风暴三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揭示青藏高原东北侧出现超级单体风暴的三维结构及其回波特征指标,以寻找这次出现罕见大冰雹的原因。[结果]这次大范围强风暴是在蒙古冷涡、低空急流、地面冷锋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主体回波发展成熟时期,在反射率因子图上,低层风暴左前方呈现明显的倒"V"字型结构,右后侧呈现典型的钩状、"人"字型回波特征;低层有界弱回波区(穹隆)与高层强回波悬垂体相对应;强反射率因子区超过60 dBz;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呈现一个弱中气旋。VIL的跃增特性可作为判断冰雹增长开始的指标之一,几乎所有VIL密度≥4.00 g/m3的风暴对于判断降大冰雹(直径≥20 mm)的可能性比VIL具有更明显的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和人工防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与面条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新的蛋白质组分分离方法,对黄淮部分冬麦区25个小麦品种籽粒的单体蛋白含量、可溶性谷蛋白含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各蛋白质组分与其它蛋白质指标、面条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淮冬麦区小麦的平均单体蛋白、可溶性谷蛋白和不溶性谷蛋白的比例为3.7∶1.0∶1.8;与有关文献比较,分析样品的单体蛋白含量偏低,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偏高,不溶性谷蛋白含量较低,这可能就是面包小麦和面条小麦在蛋白质组成上的本质区别。单体蛋白对于面条拉伸特性作用小于谷蛋白。可溶性谷蛋白含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与其它蛋白质  相似文献   
45.
我们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的方法,对草原黄鼠(Citellusdauricuspallas)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发现,草原黄鼠二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除有国内外报道的2n=36的个体外;还有2n=37的个体;2n=38的个体,2n=37的个体1条不能配对染色体单体,其形态特殊,按其大小位于在第13对和第14对之间;2n=38的个体,依据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确认为第10对和第13对为三体。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黄鼠17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有髓体清晰可见,而两条染色体上面体大小略有差异,我们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草原黄鼠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异常是环境诱变所致。  相似文献   
46.
利用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共聚制得阳离子聚电解质.实验结果表明,在该聚合体系中大单体引发体系是两单体共聚优秀引发剂;该聚合体系的最佳条件是:单体浓度18%,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6%,AM与DMC的摩尔配比为8:2,聚合温度30℃.  相似文献   
47.
HPLC法测定不同葡萄品种成熟过程中单体酚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用HPLC法同时测定黑比诺、梅尔诺、霞多丽葡萄成熟过程中6种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儿茶素、丁香酸、芦丁、阿魏酸)的方法,测定了其含量,并比较了其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采用Hibar RT 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0 mm×5μm),16%乙腈水溶液(含1%乙酸),1.0 mL/min等压洗脱,可以较好地分离测定葡萄中的主要单体酚。在葡萄成熟过程中,红葡萄(梅尔诺和黑比诺)中单体酚含量均高于白葡萄(霞多丽)。儿茶素、芦丁和丁香酸含量随着葡萄成熟逐渐减少,其中儿茶素含量减少幅度最大;安息香酸含量在葡萄成熟前期迅速减少,其后下降缓慢,采收前1周迅速增加;在梅尔诺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在黑比诺和霞多丽中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在供试葡萄品种中,儿茶素含量最高,阿魏酸含量最低,依次为儿茶素>安息香酸>没食子酸>芦丁>丁香酸>阿魏酸。  相似文献   
48.
利用蓝粒单体小麦,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通过大群体筛选和定向选择的方法,结合细胞学观察,已选育出7种稳定的自花结实正常的缺体小麦,为选育整套的缺体小麦系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介绍逆流色谱技术在茶叶天然产物上的应用,包括分离纯化儿茶素和茶黄素单体、茶红素和茶叶生物碱。本文还介绍了逆流色谱技术领域的两项新技术——pH区域精提逆流色谱技术和消减固定相逆流色谱技术,及其在茶叶天然产物上的应用。这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中草药天然产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0.
利用位于陕西延安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25日13:50~ 15:50陕西北部志丹县的一次典型的超单体风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多单体风暴6月25日12:36左右起源于陕北靖边县上空,13:56左右在志丹境内发展为超级单体风暴,其生命史为2h;在风暴中,观测到了低层前侧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BWER)、中气旋(M)等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中气旋在风暴中维持了50 min.通过各种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雷达回波中心强度(DBZM)、雷达回波中心高度(HT)、雷达回波顶高(TOP)、中气旋(M)等产品对超级单体风暴有较好的识别和预报能力.超级单体风暴过程中持续增高的VIL值和保持一定高的反射因子最大中心强度(DBZM)对识别超级单体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超级单体VIL值、反射因子最大中心强度(DBZM)、回波顶高(TOP)在发展到成熟期均持续增长过程中,其参数值保持在一定的高位;非超级单体出现短时强降水前,VIL、DBZM、TOP、HT达到相应值后,成熟期VIL、TOP、HT值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回波顶高较超级单体低;超单体VIL值和反射因子强回波中心高度值在风暴发展过程中起伏大,反映出超单体发展过程中风暴内部对流十分的旺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