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15篇
农学   638篇
基础科学   35篇
  199篇
综合类   1117篇
农作物   2348篇
水产渔业   34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通过同源扩增从大豆中克隆得到与拟南芥AGL8基因相似的基因GmAGL8,并对该序列进行了测定。同时对GmAGL8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比对GmAGL8与桃PpMADS6和拟南芥FUL的核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0%和77%,三者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4%。通过亲疏水性分析预测GmAGL8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在GmAGL8中发现与MADS基因家族相似的MEF2并找到可能对多聚体的形成有关的K-box基因。  相似文献   
992.
利用龙选1号和绥农14为材料研究大豆超高产技术在不同生态区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良五精"技术组装合理,可以提高大豆产量,各试验点平均较对照增产27%;龙选1号增产潜力大,在2007年严重干旱气候条件下,各点平均株高94.0 cm、主茎节数16.5个、单株荚数30.6个、单株粒数74.4个、百粒重18.9 g,明显好于绥农14.  相似文献   
993.
以东北三省86份大豆品种资源为材料,对其与大豆加工适应性有关的物理性状进行分析评价。为东北三省大豆品质育种及选择适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大豆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平均表现是发芽率较高,蒸煮大豆硬度低,浸泡大豆的完整率高,破皮和破瓣率较低;吉林省大豆品种的平均表现是原料大豆的完整率高,障碍率低,黄度值较大,浸泡大豆硬度大,石豆率较低;辽宁省大豆品种的平均表现为百粒重大,原料大豆的障碍率高,浸泡和蒸煮大豆的硬度较大,浸泡大豆破皮和破瓣率较高,发芽率、黄度值较低。  相似文献   
994.
以垦农4号为材料,研究了化控种衣剂和常规种衣剂对大豆籽粒灌浆过程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探讨了内源激素作用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应用化控种衣剂可以提高生育后期叶源和根源的生理活性;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利于籽粒内容物的充实和产量的形成;应用化控种衣剂平均比常规种衣剂增产13.9%。  相似文献   
995.
 采用感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抗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东农),在隔离网室内进行盆栽试验,于对生真叶期分别接种SMV1号、3号株系,以未接种健株为对照,在鼓半粒期分析种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抗斑驳品种健株种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感斑驳品种,说明种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种粒抗性成正相关,可作为筛选抗斑驳品种的生化指标。感斑驳品种中未检测到甲硫氨酸,抗斑驳品种含有甲硫氨酸,甲硫氨酸能抑制色素的形成。接种SMV后,感斑驳品种种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抗斑驳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感斑驳品种种皮中苏、苯丙、异亮、缬氨酸含量增加,抗斑驳品种上述氨基酸含量降低或维持不变。这些氨基酸能促进色素的形成,可能与种皮斑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大豆根腐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50个大豆品种中选择对J5菌株抗感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861387-10、鲁豆4号、8205、RN-9、861033和北京黑豆作为鉴别寄主,根据采自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的37个大豆根腐病(Fusarium solani)主要致病菌在6个大豆品种上的反应,其致病菌可初步分为10个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997.
Soybean phenylpropanoid defence responses to the wall glucan elicitor (WGE) fromPhytophthora sojae include the accumulation of phenolic polymers and glyceollin in cells immediately proximal to the point of treat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onjugates of the isoflavones, daidzein and genistein, in distal cells. Since daidzein is a glyceollin precursor and genistein is both toxic to P. sojae and implicated in local potentiation of competency for the glyceollin response, 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the distal cell response might raise the defence potential of cells distant from the infection court. In this pap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GE is indeed highly effective in protecting cells distal to the point of treatment from infection by P. sojae. Mycolaminaran, jasmonic acid (JA), methyl jasmonate and the ethylene precursor, 1-amino-cyclopropane carboxylic acid (ACC), are also effective, while salicylic acid (SA) is not. Methyl jasmonate, WGE and mycolaminaran are most effective, resulting in nearly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athogen even in the universally susceptible line, Williams. Dose response data revealed two distinct types of protection shared by all treatments. The first contains the pathogen to the point of inoculation, while the second is lesion limiting. Lesion limiting protection correlates very well with pre-infectional levels of genistein conjugates and accumulation of a specific peroxidase isozyme, P 2-4, and with post-infectional accumulation of glyceollin, suggesting that this type of protection may be the result of a distal potentiation of glyceollin elicitation competency.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local containment protection is unknown, but it does not correlate well with any of the established phenylpropanoid responses.  相似文献   
998.
999.
穆筱梅  钟振声 《大豆科学》2007,26(3):386-390
以3种不同的大豆磷脂为材料,用反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通过对其形态、粒径、包封率、泄漏率和稳定性的测定,研究大豆磷脂组成对脂质体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质体为圆球状的小囊泡,以含有磷脂酰胆碱(PC)93.62%的磷脂SPC-3为材料制备的脂质体相比较于以PC含量分别为31.29%和58.19%的磷脂SPC-1和SPC-2制备的脂质体,具有最大的包封率、粒径和最小的泄漏率.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以磷脂SPC-1为材料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00.
大豆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大豆科技》2007,(5):21-21,34
大豆细菌性病害是大豆生产上常见的病害.如果气候条件适宜病菌生长、田间管理不当,则对大豆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基于生产实践及研究,介绍三种大豆细菌性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