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49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27篇
  44篇
综合类   201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激光在现代农业及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激光自诞生以来,其在农业和生物科学以及其它诸多领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对激光进行了概述并从激光作用于生物有机体的效应这个角度阐述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激光技术。  相似文献   
32.
生物体内氨基酸与遗传密码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RNA的核苷酸序列通过密码子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及其在mRNA二级结构中分布的差异 ,影响到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及氨酰 -tRNA合成酶对tRNA的识别 ,影响到生物体内氨基酸的生物配比  相似文献   
33.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GM(1,1)模型预测路面的使用性能,结合实例讨论了具体的预测方法和过程,并与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方法进行比较。预测结果和质量分析表明,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34.
我国渔药的发展概况和安全使用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渔药的发展概况、渔药使用原则和渔药使用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指出了我国目前渔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我国渔药研究是随着鱼病调查和对鱼类病原体研究而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渔药研究偏重于药物筛选、有效浓度、安全浓度、应用范围和给药方法等应用方面,尚未形成商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细菌性鱼病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以鱼服康A型、B型为代表的商品性渔药。渔药科学安全体系建设内容应涵括法规标准制度、渔药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渔药检测及安全评估体系、渔药安全使用和残留监控等。  相似文献   
35.
Tillage trials were established on a poorly drained silty loam overlying silty clay loam and on a freely drained sandy loam overlying medium sand, in 1988 and 1989, respectively. Autumn and spring ploughing and two ploughless systems were compared for 12–13 years,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at each site. The ploughless treatments comprised deep versus shallow spring harrowing until 1999, and thereafter autumn plus spring harrowing versus spring harrowing only. In 6 years, treatments with and without fungal spraying of the cereal crops were included. In other years, fungicides were not used. Perennial weeds were controlled by herbicides as necessary, on nine occasions up until 2001. Average spr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and spring oat (Avena sativa L.) yields were similar with spring ploughing as with autumn ploughing at both sites. In treatments without ploughing, average yields on the silty loam over clay were 93% of those obtained with ploughing, and on the sandy loam over sand they were 81%. Smaller and non-significant yield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spring harrowing versus deep spring harrowing, and between autumn plus spring harrowing versus spring harrowing only. Fungal spraying increased yields markedly at both sites (2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is treatment and tillage system. Oat was compared with barley in 2 years, with oat performing better under ploughless tillage. At both sites increases in penetrometer resistance occurred in the topsoil of unploughed treatments. These were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limiting on the sandy loam. On the silty loam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surface horizon porosity in the absence of ploughing,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op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n this soil there was also a tendency toward lower penetrometer resistance at >30 cm depth on autumn plus spring harrowed soil than on ploughed soil, indicating that the plough pan may have diminished. This was supported by observations of greater earthworm activity on unploughed soil. Soil chemic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mineral N and plant-available P and K accumulated in the upper horizon under ploughless tillage. The percentage yields obtained in individual years with autumn as opposed to spring plough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ir temperature during 0–4 weeks after planting on the silty loam, and with precipitation during 0–12 weeks after planting on the sandy loam. In the case of yields obtained with spring harrowing only, relative to spring ploughi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with 0–4 week temperature on both soil types, suggesting that low early season temperatures may limit yields under ploughless tillage.  相似文献   
36.
蒺藜苜蓿WRKY转录因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但突变和自然选择压力对每种生物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不同.WRKY基因家族是一类只存在于植物的转录因子,主要参与植物体内转录调控和信号转导过程.本研究以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WRKY转录因子(MtWRKY)为研究对象,揭示Mt WRKY基因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筛选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表明,代表MtWRKY基因的点均分布在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s,ENC)标准曲线以下,表明密码子受自然选择压力或突变选择压力或其他因素影响;密码子第1、2位平均GC含量(GC12)与密码子第3位GC含量(GC3)相关性分析发现,GC12与GC3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1),表明突变压力导致密码子3个位点具有相似的GC含量;GC3s值分布在0.2~0.5之间,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突变压力影响.奇偶偏好分析表明,MtWRKY基因第3位密码子CT含量>AG含量.G和C(或者A和T)不成比例分布在密码子第3位上,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受到自然选择压力影响,但很可能突变压力仍起主要作用.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frequency of optimal codons,Fop)与GC含量以及序列长度相关性分析发现,Fop与外显予G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而与内含子GC含量呈较弱正相关(r=0.09,P>0.05);Fop与外显子序列的长度呈正相关(r=0.28,P<0.05),而与内含子长度呈负相关(r=-0.01,P>0.05).表明MtWRKY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序列的形成受不同选择压力影响;外显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受突变压力影响,而内含子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作用于突变选择形成的.确定了4个以G或C结尾的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为WRKY转基因研究过程中密码子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7.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植物和真菌中。研究使用Codon W和CUSP相关程序对18条真菌漆酶基因CDS序列的密码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了真菌漆酶基因与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以及毕赤酵母的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真菌漆酶基因偏好使用以G/C结尾的密码子,29种偏好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1)中偏好性较强的密码子有ATC、CTC、CGC、GTC和TAG(RSCU≥1.5);聚类分析发现,AY450404.1和GU480806.1、XM_951846.2和XM_001228805.1及XM_001389488.2和XM_001818019.2聚为一类,与系统分类关系一致,其余都不一致;在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上,真菌漆酶基因的密码子用法与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的基因组密码子用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差异,其中与大肠杆菌的密码子用法差异最小,故大肠杆菌更适合作为真菌漆酶基因的外源表达宿主。如果要在上述几种表达系统中实现真菌漆酶基因的高效表达则需对真菌漆酶基因的部分密码子进行优化改造。  相似文献   
38.
芍药AP1(APETALA 1)基因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期克隆芍药AP1基因(登录号为KC354376)的基础上,运用CHIPS、CUSP和CodonW在线程序,分析芍药AP1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并与其他物种的AP1基因以及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芍药AP1基因大部分偏好使用以A/T结尾的密码子,29种偏好密码子(RSCU值>1)中,偏好性较强的有CCA、AGG、TCA、GTT(RSCU值≥2);通过比较12种植物的AP1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发现AP1基因在芒果和梨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在芍药和牡丹等植物中的表达水平一般,并且大多偏好以A/T结尾的密码子,这可能与该基因的特殊功能有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芍药科中芍药与牡丹聚为一类,梨和碧桃聚为一类;在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上,芍药AP1基因与酵母基因组的差异小于与大肠杆菌和拟南芥基因组的差异,酵母真核表达更适合作为芍药AP1基因的外源表达系统。本研究结果可为芍药AP1基因在遗传改良中选择合适的受体植物、选择较佳的外源表达系统以及提高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定语是与中心语相对应的句法概念,在语义上却不一定与中心语相对应,与语义对应的是典型的定语,不对应的是非典型的定语."他的老师当得好"和"开他的玩笑"中的"他"就是非典型定语的两种表现,前者是语用简化的结果,后者是语言结构在语用中类推的结果,不管它们在语义上有什么表现、语用上有什么特殊,其句法地位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40.
大豆GmRAV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CUSP和CodonW程序分析大豆GmRAV基因的密码子偏好性,并与其他11种植物的RAV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进行比较,以期为该基因在作物遗传改良中选择合适的受体植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豆GmRAV基因偏好于以C或G结尾的密码子,基于RAV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大豆等共9种双子叶植物聚为一类,玉米、高粱和水稻这3种单子叶植物聚为一类,预示大豆GmRAV基因更适合导入双子叶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