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8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林业   156篇
农学   462篇
基础科学   111篇
  457篇
综合类   2801篇
农作物   653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844篇
园艺   314篇
植物保护   13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 辽粳371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9 选育单位: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675×辽开79 1 特征特性。属粳型常规稻品种,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7天。株高100cm,分蘖力较强,株型松散,叶片披垂,散穗型。着粒较密,颖壳黄白,无芒。每穗总粒数80.5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6.2g。抗性:苗瘟  相似文献   
992.
鲁棉研15号是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最新选育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为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是以转基因抗虫棉选系为父本,常规陆地棉选系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虫、抗病、适应性强于一体,深受广大棉农的好评.  相似文献   
993.
大葱新品种辽葱一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重组育种 (杂交育种 )的途径 ,使父母本性状互补 ,选育出大葱新品种———辽葱一号 ,2 0 0 0年通过了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 选育经过1 987年以冬灵白为母本、三叶齐为父本 ,在露地配制杂交组合 ,1 988~ 1 993年连续进行 3次以株为单位的混合选择 ,其中F1 共定植 2 6 0余株 ,由于大葱为异花授粉蔬菜 ,F1 代即出现分离 ,故在F1 代就进行了选择。收获时选择 2 0 0余株经冬贮选择淘汰 ,F1 共定植 1 3 0余株 ,其入选率约 50 %。F2 ~F3代供选群体每代都在 2 0 0 0 0株左右 ,收获时选择 3 0 0 0余株。冬贮后选留 2 0 0 0余株 ,…  相似文献   
994.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 2 0 0 0年 3月 1 8日在武汉召开第三届第四次常委会议 ,审定通过了 2个大豆新品种、 1个芝麻新品种 ,现简介如下 ,供各地因地制宜组织示范推广。1 中豆 2 91 )品种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湘春 78- 1 41与Merit杂交后 ,经系谱  相似文献   
995.
赵丹  吴晓东  朱鹤  王子胜 《中国棉花》2021,47(12):27-28
辽棉42生长优势强、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本文主要介绍辽棉42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大豆bHLH转录因子与涝害响应相关性,为大豆耐涝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强耐涝性品种齐黄34进行没顶淹水处理,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差异表达的bHLH转录因子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主要差异表达bHLH转录因子编码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和互作蛋白.结果 显示:涝害胁迫下共发现7个差异表达的bHLH转录因子,它们的同源性并不高,属于不同类型的bHLH.主要差异表达bHLH基因GmbHLH25-15(Glyma.15 G06680)的表达量变化情况与转录组数据趋势一致,呈现下调表达.预测到10个蛋白可与该蛋白互作,互作蛋白都是铵转运蛋白,其中4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量在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在无氧条件下,GmbHLH25-15可能通过调控铵转运蛋白进而调节铵态氮的吸收来供给自身营养,进而抵御涝害胁迫.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报道了一挂鞭油豆选育经过。该品种1998年由吉林天岗菜豆地方品种资源小油豆经系统选育而成,2004~2006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该品种早熟、优质、商品性强、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是我省早春露地栽培的最佳油豆品种。  相似文献   
998.
颗粒有机质是土壤活性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敏感指标。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稻田土壤淹水期短,非淹水期长且多处于冻结状态,水稻秸秆碳氮在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颗粒有机质中的分配如何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将1%双标记(13C/15N)水稻秸秆添加到不同种稻年限(0、12、35、62和85 a)土壤,淹水培养150 d(培养温度20℃,淹水层1 cm),去除淹水层后冻结培养150 d(培养温度–15℃,饱和水分状态),研究水稻秸秆碳(氮)在不同种稻年限土壤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未添加和添加水稻秸秆处理,各年限稻田土壤POC和PON含量均低于对照土壤(0 a),添加秸秆处理的各年限土壤POC和PON含量在淹水培养5 d时明显增加,但其后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秸秆碳(氮)对各年限土壤POC(PON)的相对贡献率为0.2%~13.9%(0.4%~3.8%),分配...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在两种水分条件即60%和90% WHC下,添加硝酸盐(NH4NO3,N 300 mg kg-1)和亚硝酸盐(NaNO2,N 1 mg kg-1)对中亚热带天然森林土壤N2O和NO产生过程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60% WHC的情况下,高氮输入显著抑制了N2O和NO的产生(p<0.01);但当含水量增为90% WHC后,实验9h内抑制N2O产生,之后转为促进.所有未灭菌处理在添加NO2-后高氮抑制均立即解除并大量产生N2O和NO,与对照成显著差异(p<0.01),在60% WHC条件下,这种情况维持时间较短(21 h),但如果含水量高(90% WHC)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2周以上),说明水分有效性的提高和外源NO2-在高氮抑制解除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中N2O主要来源于土壤反硝化过程,而且加入未标记NO2-后导致杂合的N2O(14N15NO)分子在实验21 h内迅速增加,表明这种森林土壤的反硝化过程可能主要是通过真菌的“共脱氮”来实现,其贡献率可多达80%以上.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未灭菌土壤NO的产生速率与N2O产生速率成显著正相关性(p<0.05),土壤含水量越低二者相关性越高.灭菌土壤添加NO2-能较未灭菌土壤产生更多的NO,但却几乎不产生N2O,表明酸性土壤的化学反硝化对NO的贡献要大于N2O.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耕作措施对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影响, 采用CO2分析仪、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传统耕作不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4种耕作措施下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连续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测定期内4种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净吸收汇; 除传统耕作不覆盖措施, 其他3种耕作措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2种轮作序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 并显著增加了土壤对CH4的吸收。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分别与地表、地下5 cm处、地下10 cm处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9**、0.95**和0.91**、0.77*和0.62*; 而CH4吸收通量与不同地层的温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CO2和CH4的通量与0~5 cm、5~10 cm的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69*和0.72*、0.77*和0.64*, 而与10~30 cm土壤含水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N2O排放通量与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对2种轮作序列各处理下土壤中排放的3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计算综合得出: 4种耕作措施中, 免耕不覆盖处理可相对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进而降低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