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1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林业   7篇
农学   338篇
基础科学   1692篇
  841篇
综合类   3249篇
农作物   32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26篇
园艺   76篇
植物保护   131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43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为了研究基质还田对大田土壤和辣椒生长生产的影响,以日光温室连续栽培蔬菜6年的废弃基质还施露地种植辣椒,测定了不同施用量(0,45,90,135 m~3/hm~2)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辣椒生理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基质还田能够减少土壤pH变化,减小土壤容重、略微增加土壤孔隙度、保持土壤气水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且利于其干物质积累,其中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积累量均以T2最好。提升了辣椒叶片光合荧光的表现,T2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Fv/Fm、ΦPSⅡ均为最高,T1的q P最高,NPQ为T3最低。提高了辣椒果实的品质及产量,T2产量达67.04 t/hm~2,可溶性糖含量以T2最高,为2.21%,Vc含量T3最高,为1.97 mg/g,T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分别为2.07,204.93 mg/kg。而与此同时,较大的还田施用量(135 m~3/hm~2)在辣椒生长的中前期造成了一定的毒害现象,在生育后期此现象消失,最终各项指标全面优于未还田处理。废弃基质露地还田这样的重复利用方式切实有效,(在种植同科作物的情况下)还田施用量宜选择90 m~3/hm~2。  相似文献   
43.
针对当前秸秆焚烧的现象,为提高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效率,结合安乡县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安乡县秸秆还田与利用的2种技术模式,以供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根据对近年来仪征地区秸秆利用和水稻单产提高的分析,总结秸秆还田后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包括秸秆还田、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综合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促进水稻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45.
苏州市吴江区秸秆机械化还田措施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苏州市吴江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现状,总结其在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分析秸秆机械化还田取得的成效,并提出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6.
47.
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进行不同秸秆还田并减量施用化学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降低习惯性用肥量,可以取得高产,并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
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揭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铁离子的变化。田间实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秸秆1/3还田(S1)、秸秆2/3还田(S2)、秸秆全部还田(S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粒径、铁离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总有机碳(TOC)、2mm与2.00~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均随还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不同处理增加量不同,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这些有机碳的含量(P0.05)。各处理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与烷氧基碳为主,其次是芳香碳与羰基碳,秸秆还田增加了烷氧基碳、羰基碳(易分解碳组分)含量,降低了烷基碳和芳香碳(难分解碳组分)含量,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烷氧基碳含量(P0.05)而显著降低了芳香碳含量(P0.05)。与CK相比,S2、S3处理也显著降低了有机碳的芳香度、疏水碳/亲水碳、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P0.05),而对脂族碳/芳香碳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2.00 mm团聚体组分,增加了2.00~0.25 mm组分,而降低了0.25~0.053 mm组分和显著降低了0.053 mm组分(P0.05)。秸秆还田对土壤游离铁、活性铁、螯合铁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碳官能团组成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OC、MBC含量、团聚体组分、铁离子的改变是导致不同处理间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由于短期秸秆还田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含量、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减少了难分解有机碳组分,降低了微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铁离子络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可能导致麦玉复种系统土壤碳排放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49.
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规律,以种植株距、基质覆盖量和羊粪在基质中占比三个关键技术指标为影响因素,开展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效应,并建立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玉米株距为35 cm,基质覆盖量为1.08×10~4 kg/hm~2,羊粪所占比例为80%时,玉米综合性状最好,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3.8%。研究结果为创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0.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技术模式,实现绿色生产,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水稻秸秆还田、套种绿肥等措施,促进绿色有机水稻发展,取得了种植田块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施用零增长和水稻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