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213篇
  免费   3064篇
  国内免费   7988篇
林业   4220篇
农学   12745篇
基础科学   6596篇
  6054篇
综合类   63360篇
农作物   8385篇
水产渔业   2576篇
畜牧兽医   16855篇
园艺   4960篇
植物保护   3514篇
  2024年   616篇
  2023年   2019篇
  2022年   2308篇
  2021年   2383篇
  2020年   2634篇
  2019年   2824篇
  2018年   1676篇
  2017年   2561篇
  2016年   3046篇
  2015年   3442篇
  2014年   6320篇
  2013年   6297篇
  2012年   8053篇
  2011年   8392篇
  2010年   7388篇
  2009年   8022篇
  2008年   8842篇
  2007年   7233篇
  2006年   6211篇
  2005年   5742篇
  2004年   3821篇
  2003年   3624篇
  2002年   2805篇
  2001年   2931篇
  2000年   2265篇
  1999年   2017篇
  1998年   1871篇
  1997年   1777篇
  1996年   1615篇
  1995年   1498篇
  1994年   1453篇
  1993年   1407篇
  1992年   1368篇
  1991年   1356篇
  1990年   1134篇
  1989年   1199篇
  1988年   236篇
  1987年   188篇
  1986年   132篇
  1985年   119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25篇
  1966年   21篇
  1965年   31篇
  1958年   17篇
  1957年   84篇
  1953年   3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华北平原小麦生长季氮肥减施依据与基准简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权威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平原区小麦季农田氮肥的施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区小麦生长季氮肥减量施用基准参考值为(300±30)kg/hm2。在此基础上进行氮肥的减量、替代技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23.
柱花草是世界热区重要的绿肥与牧草兼用的豆科作物。作为豆科绿肥,磷含量是影响绿肥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对134份柱花草绿肥种质的磷含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34份柱花草绿肥种质有133份种质磷含量在0.3%以下,这些柱花草的磷含量达到四级有机肥磷含量标准,仅有1份柱花草种质的磷含量高于0.3%,其磷含量达到三级有机肥磷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水地强筋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灌溉技术,试验设3个灌水时期8个灌溉处理[越冬期灌1水(W1),拔节期灌1水(W2),孕穗期灌1水(W3),越冬期和拔节期灌2水(W12),越冬期和孕穗期灌2水(W13),拔节期和孕穗期灌2水(W23),越冬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灌3水(W123),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CK)],于小麦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与不灌水的CK比较,所有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以及籽粒淀粉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籽粒的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不同程度降低(W1处理除外)。越冬期灌水对有效穗数、籽粒产量、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含量的提升作用较大;拔节期灌水对穗粒数的提升作用较大,但对淀粉含量的提升作用较小,对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的降低作用较大;孕穗期灌水对千粒重的提升作用较大,对蛋白质产量的提升作用较小。随着灌水次数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显著提高,淀粉含量先显著提高后基本不变,而籽粒总蛋白及其组分含量降低。W12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次是W13处理;W1处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最高,其次是W12及W13处理;W23处理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W12或W13处理。综合各项指标,最好的灌水组合是越冬期和孕穗期灌2水(W13)。  相似文献   
25.
《土壤通报》2020,(3):574-579
为了比较湿筛-沉降法和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颗粒组成的结果,对供试土壤进行了比重值测定,并采用实测比重值和常用比重值(2.65)分别进行了湿筛-沉降法的土壤颗粒组成测定,同时又对样品进行了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结果表明:玄武质火山碎屑物发育土壤的比重值较土壤的常用比重值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两种比重值条件下湿筛-沉降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差异,但相差不大。激光粒度仪法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与湿筛-沉降法比较,黏粒含量偏低,粉粒含量偏高,绝大多数砂粒含量偏高。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不同,分别测定的是同一颗粒的不同特征;其次是测定的粒径范围不同,湿筛-沉降法测定<2 mm的全部土粒,但激光粒度仪法对小于某粒径(MS3000激光粒度仪的测量范围是0.01~3500μm)的土粒不做测量;此外,还受黏土矿物的层状构造及土壤分散方法的影响。由于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型号的激光粒度仪,其测量范围不同,对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在应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时,标示仪器的生产厂家和型号。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果实自动识别检测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针对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过程中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的缺点,采用了基于Faster-RCNN的果实快速检测模型。模型由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区域提议网络(RPN)组成,首先由CNN进行卷积和池化操作提取特征,然后由RPN选取候选区域,通过网络全连接层参数共享,由目标识别分类器和边界框预测回归器得到多个可能包含目标的预测框,最后通过非极大值抑制挑选出精度最高的预测框完成目标检测。分别对桃子、苹果和橙子的三种果实进行检测,采用迁移学习方法,使用已经预训练好的两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ZFnet和VGG16,通过数据集的训练对Dropout及候选区域数量进行参数调整完成网络调优。检测并分析果实不同布局形态下模型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Dropout取值为0.5或0.6,候选区域数量为300时网络模型最佳,ZFnet网络中,苹果平均精确度为92.70%,桃子为90.00%,而橙子为89.72%。VGG16网络中,苹果平均精度为94.17%,桃子为91.46%,橙子为90.22%。且ZFnet和VGG16的图像处理速度分别达到17 fps和7 fps,能够达到果实实时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针对目前修剪机修剪形状单一,适应性差,修剪机械通用性能低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三维模型设计、性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针对新型果园的宽幅联合仿形修剪机。主要对该整机的机架结构、切割装置、传动系统、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分别对机架结构和切割装置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修剪机切割高度范围为500~4 000 mm,向左最大移动幅度为1 530 mm,向右最大移动幅度为740 mm,左右最大摆角幅度为±25°,最大切割直径为60 mm,修剪漏割率为7.3%,修剪合格率为90.9%,切割断面质量和修剪形状符合农艺学的要求。该机适应性强,通用性能高,能满足多种修剪树形的需要。  相似文献   
28.
为明确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置F0(不施肥)、F1(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F2(N 225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05 kg·hm-2)和F3(N 27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05 kg·hm-2)4个施肥量处理,比较分析开花后不同氮、磷、钾用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特性和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F1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5 d,F1处理下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及总PAR截获率和截获量均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1处理下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F0处理,而与F2和F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干物质在小麦冠层不同层次营养器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总干物质积累量与冠层上层(顶部至株高2/3)、中层(株高2/3至株高1/3)和总PAR截获率均呈显著正相关。F1处理(N 180 kg·hm-2,P2O5 75 kg·hm-2,K2O 60 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29.
30.
马兵 《中国种业》2020,(7):74-75
铜麦6号是半冬性品种,株型半紧凑,田间长势好,在旱地、盐碱地、水地均可种植。对品种选育、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旱薄、抗盐碱地的小麦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