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9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213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19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甜味识别与转导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味是动物最喜好的基本味感,甜味食物通常能为机体提供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功能学研究表明,甜味是由T1R2和T1R3介导的。它们单独存在时是糖的低亲和力受体;它们以异二聚体存在时,是糖和各种人工甜味剂的高亲和力受体。T1R2和T1R3在甜味感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T1R2的N端是某些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莫内林)的重要结合位点,C端跨膜区与G蛋白偶联;T1R3的跨膜区也是某些甜味剂的结合位点,该部位可能在受体的激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甜味受体具有多个结合位点,用以识别结构各异的甜味物质。由于甜味化合物化学构成不同,甜味信息的转导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472.
综述了蚜虫较典型的3种嗅觉行为即报警信息素反应、植物挥发物对蚜虫的引诱行为和驱避行为以及嗅觉在寄主定位中的作用,结合由G蛋白介导的昆虫嗅觉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现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总结了近年来针对蚜虫嗅觉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文章还就麦蚜嗅觉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7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方法测定了25℃和4℃处理下‘凤丹’牡丹(Peaonia ostti‘Fengdan’)种子播种后8个时期的激素含量变化,并利用qRT-PCR分析GA_3和ABA信号转导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25℃处理下种子可以正常萌发,而4℃处理下种子在播种后100 d内未萌发。两种温度处理下种子中GA_3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25℃处理播种后17 d(下胚轴萌发期)显著高于4℃处理;在25℃处理种子中ABA含量逐渐降低,而4℃处理下短时间降低后迅速升高,且在播种后7~17 d显著高于25℃处理。推测25℃处理下较高含量的GA_3可以促进种子萌发;而4℃处理下较高含量的ABA抑制种子萌发。qRT-PCR分析表明,PoGID1a和PoGAI的整体表达模式与GA_3含量变化趋势类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播种前期25℃处理下PoGID1a表达量一直显著高于4℃处理,而PoGAI却显著低于4℃处理(21 d除外);PoGAMYB4在25℃处理下呈升高趋势,在4℃处理下先升高后降低,但播种3 d后25℃处理显著高于4℃处理;PobZIP表达趋势与ABA含量变化相似,4℃处理显著高于25℃处理。故推测牡丹种子萌发受GA和ABA调控,GA通过调控信号转导关键基因PoGAMYB4、PoGID1a和PoGAI促进种子萌发,其中PoGAMYB4和PoGID1a可能受GA正调控,而PoGAI受GA负调控;ABA可能通过正调控PobZIP抑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474.
王云  张镇武  孙逊  张绍铃 《园艺学报》2022,(10):2205-2222
自噬是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降解过程,在植物防御及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病原菌利用菌丝穿过自然孔口或微伤口侵入宿主细胞,建立病原菌—宿主植物互作关联,引发植物自噬响应。一方面,宿主植物利用自噬直接抵御病原菌侵害,增强植物抗病性;另一方面,宿主植物也可串扰其他信号转导事件,间接防御病原菌侵害。目前,关于植物自噬与病原菌互作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中对近几年植物自噬与病原菌互作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宿主植物利用自噬对病原菌侵害进行直接防御,以及结合自噬与其他信号事件串扰间接抵御病原菌侵害,从植物抗病角度解析自噬参与调控的植物信号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475.
植物应对土壤多变的营养环境需整合和协调地上部和根系的养分感知信息,通过精细而复杂的信号转导机制,调控植物养分应答和生长发育进程。长距离信号转导机制的实现需经由维管系统进行信号分子的长距离运输(故称长距离信号)。在众多矿质营养元素中,氮和磷是限制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研究表明,蛋白质、小肽和microRNAs等多种分子均可作为长距离信号分子参与调控系统性氮磷信号转导。本文总结了目前鉴定到的氮磷营养长距离信号分子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概述了光对氮磷长距离信号转导的影响,并对长距离信号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6.
朊蛋白和脂筏是当今研究的热点。细胞型朊蛋白(PrPC)能够通过构象转变生成致病型的朊病毒(PrPSc),导致海绵状脑病的发生,但是目前关于PrPC的转变机制还不清楚。PrPC也是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引发众多的信号转导事件。Flotillin属于新被命名为SPFH(stomatin/prohibitin/flotillin/HflK/C)的蛋白家族,是重要的脂筏标识性蛋白,它们不仅被动地担当着非胞膜窖脂筏的脚架,为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复合体的组装以及信号转导提供平台,而且本身还主动地扮演着信号蛋白的角色,在许多的细胞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PrPC与flotillin能够发生相互作用,flotillin蛋白为PrPC的跨膜信号转导和PrPC转变成PrPSc提供了环境。本文重点综述了近5年来关于PrPC和flotillin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尤其是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7.
对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对萜类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中共11个关键基因家族,包含133个候选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该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茉莉酸响应、损伤响应和厌氧诱导响应等元件;qRT-PCR分析表明,该途径大多数基因在萎凋过程呈上升趋势,在二摇后达到最高,四摇过程显著下调,杀青前略有回升,且关键基因可响应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种胁迫;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出73种萜类物质,主要包括芳樟醇、香叶醇和α-法尼烯等呈花果香型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CsLOX11、CsLOX12、CsAOS2、CsAOC1、CsACX4、CsACX8、CsMYC2-4、CsMYC2_15和CsMYC2_21与β-蒎烯、柠檬烯和月桂烯等呈正相关,CsOPR2、CsTPL6和CsLUG4与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和紫罗兰酮等呈正相关,其中CsTPL6与35种萜类化合物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参与调控乌龙茶加工过...  相似文献   
478.
为探索申嗪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3种农用抗生素在诱导植物灰霉病抗性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温室条件下对烟草等植物叶片喷雾后,再用离体叶片接种灰霉病菌的方法检测了这3种抗生素在不同植物上对灰霉病的诱抗效果。另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3种抗生素诱抗处理后,烟草植株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NPR1、CTR1、ETR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别使用申嗪霉素40 mg/L 4 d、多抗霉素5 mg/L 4 d、春雷霉素80 mg/L 3 d诱导处理本氏烟、茄子、番茄、辣椒、黄瓜、草莓等不同植物后,再离体叶片接种灰霉病菌的病斑直径减小了25.86%~55.56%、25.17%~45.41%、20.17%~51.26%。同时,喷施3种抗生素均可激发烟草系统抗病标志基因NPR1的表达,激活SA和JA/ET信号转导途径,并抑制乙烯(ET)信号转导通路中负调控基因CTR1和ETR1的表达,从而诱导烟草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相似文献   
479.
寡糖诱导植物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寡糖作为一种生物类激发子,可以诱导植物产生防卫反应,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从而抵御病原物的入侵。本文就寡糖的种类、特点及诱导植物防卫反应信号转导等方面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480.
黄敬亮  刘欢  李伟华 《水产学报》2022,46(9):1743-1756
藤壶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在海洋工程设备表面的附着严重地影响着设备的使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发展环境友好的藤壶防除技术离不开对藤壶附着机理的深刻理解,而目前对于藤壶附着变态过程的调控机理尚未研究清楚。藤壶幼虫的附着涉及幼虫的生长发育、基底的探索、变态过程以及藤壶胶的分泌等多个复杂过程,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难以对这些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成为研究污损生物附着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揭示藤壶幼虫附着机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藤壶附着机理的研究,总结了利用组学方法研究藤壶幼虫的附着和变态过程、藤壶胶的成分和固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防污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