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20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5篇
  178篇
综合类   246篇
农作物   76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26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六价水溶态铬和总铬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六价铬进入土壤后,水溶态含量迅速降低,降幅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缓;水溶态铬含量与外源总铬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六价铬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且脲酶活性与六价水溶态铬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揭示脲酶活性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从土壤脲酶角度获得的红壤轻度和中度污染时临界浓度,土壤总铬和水溶态铬含量分别为17.07、85.37mg·kg-1和0.78、3.88mg·kg-1;随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脲酶的ED10和ED50递减。  相似文献   
103.
大棚栽培土壤脲酶活性与养分因子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脲酶活性与养分因子的关系,运用通径分析法对大棚土壤脲酶活性及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对养分因子的多元回归可以解释93.5%的脲酶活性变化,误差通径系数为0.255.大棚栽培土壤的碱解氮、有机质对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机质、碱解氮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多菌灵与氟硅唑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配农药的使用,研究了多菌灵、氟硅唑单施及其混配施用后28 d内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施药28 d内,多菌灵(20 mg/kg)与氟硅唑(2 mg/kg)单施后对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激活作用,将多菌灵(20 mg/kg)与氟硅唑(2 mg/kg)按剂量混施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一处理情况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酶的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05.
增塑剂DEHP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增塑剂DEHP的环境污染效应,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浓度DEHP对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EHP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以抑制作用为主,抑制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米氏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显示,脲酶活性对DEHP的污染不敏感,不能作为DEHP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6.
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绿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的供氮能力。在烟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绿肥与化肥的不同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相比,配施绿肥的各处理在烟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脲酶活性的提高幅度分别为7.07%~123.32%,3.28%~157.69%和3.13%~50.00%,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最高提高幅度分别为22.21%和15.42%,绿肥配施量以15 000~22 500 kg/hm2的综合效果较好。在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不同,微生物量碳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现蕾期,而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圆顶期。绿肥与化肥配施后,绿肥对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和酶活性增强的贡献更大,绿肥矿化释放的氮素可以作为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的重要给源,同时绿肥还具有明显的保存氮素的作用,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表明配施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供应。  相似文献   
107.
探索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有效、快速的钝化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温度、时间、亚硫酸钠浓度对抑制因子的钝化影响,采用酚红法和国家标准法(GB/T8622-2006)对钝化后大豆中脲酶活性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最优钝化工艺条件为:温度75℃、时间60 min、No2SO3浓度0.03 mol·L-1.亚硫酸钠法是一种简便、...  相似文献   
108.
测定了黄土高原苹果主栽区洛川县6个苹果园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调查了6个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并对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与苹果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6个果园三种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剖面加深呈现下降趋势。在0~20 cm土层范围酶活性较高,20 cm土层以下开始迅速下降,之后趋势减缓。②6个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为0.945%。③不同树龄果园微生物总量的变化为:盛果期果园(15 a)>老龄期果园(20 a)>幼龄期果园(7 a),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相差100倍以上。不同树龄的果园随着土层的深入,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数量上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0~20 cm的表层土是菌群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④有机质与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均呈正向相关,r值分别为0.400、0.565和0.788,且三种酶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⑤三种土壤酶、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与苹果品质的5个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说明这三类因素可以影响苹果品质。  相似文献   
109.
张静静  吴军  程许娜  苏金乐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10):123-125,136
以樟树种子为试验材料,从种壳透水性和内源抑制物两方面探索种子休眠原因.结果表明:樟树种子坚硬的外壳影响种子的吸水透性;种壳、种仁中的萌发抑制物抑制了白菜种子的萌发率、淀粉酶活性以及白菜幼苗的鲜质量增加.种壳浸提液抑制强度顺序均为:种壳甲醇浸提液>种壳乙醚浸提液>种壳水浸提液,抑制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物质,白菜种子萌发率依次...  相似文献   
110.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nutrients and enzyme activity in the soil is necessary for maximum crop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However, the excessiv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CFs) not only adversely affects the soil nutrient status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but also aids pollution to the ecosystem. The objective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ngle as well as combined applications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and agrochemicals on important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kasumbha (safflower). Pseudomonas putida (P. putida;106 cells/mL) was applied as seed inoculation prior to sowing, and CFs were applied as full, half, and quarter doses during sowing to modulate the growth of kasumbha host plants. P. putida in combination with half dose of CFs (PH) increased the soil urease an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while P. putida combined with quarter dose of CFs (PQ) augmented the soil invertase activities. Moreover, the PQ treatment exhibited the maximum colony-forming units of P. putida. Leaf chlorophyll, carotenoids, protein contents, and root lengths were increased by PH treatment. Whereas, shoot length and leaf area were improved by PH and PQ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Leaf protease activity was enhanced by P. putida in combination with full dose of CFs and PQ treatments, while leaf phosphate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PQ treatm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 putida in combination with half as well as quarter doses of CFs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growth of kasumbha and replacing 50% of the use of C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