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9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500篇
林业   2859篇
农学   522篇
基础科学   207篇
  647篇
综合类   3203篇
农作物   506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340篇
园艺   517篇
植物保护   33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509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420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非珂字棉系统陆地棉的转化效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阐述影响棉花转化率的受体因素。结果表明,利用不同的棉花品种进行外源基因转化,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冀合713、冀合321、珂字201等的出愈率、分化率均比较高,其转化苗率在3.8%以上,是良好的转化受体材料。利用易于分化再生的棉花品种作受体,是直接获得正常的转基因再生苗、提高转化率的必要条件。农杆菌菌株AGL-1和LBA4404两者对棉花的侵染力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南方农区丰富的农田资源,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引草入田,是发挥草业优势,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探讨了西南地区农田的主要种植草种以及适宜西南地区的种植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3.
黄土丘陵区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养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系统研究流域在植被稳定恢复期1种乔木、4种灌木和9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养分循环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乔灌植被类型的叶片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当年的新生枝条,新生枝条则明显高于枝干;乔木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氮磷养分累积量明显高于灌木植被类型,灌木植被类型则高于草地植被类型;乔木的氮养分循环速率是0.789,灌木为0.742,草地为1.000;乔木P2O5循环速率是0.881,灌木为0.758,草地为1.000。乔木的氮养分年盈余量是333.0 kg/km2,灌木为508.5 kg/km2,草地为597.0 kg/km2;乔木的P2O5年盈余量是333.0 kg/km2,灌木为423.0 kg/km2,草地为531.0 kg/km2。  相似文献   
104.
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天山云杉林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以西天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1 hm2原始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天山云杉纯林临时标准地调查材料为基础,分析鳞毛蕨天山云杉林胸径、树高和年龄结构、种群存活曲线以及基本测树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鳞毛蕨天山云杉纯林种群结构稳定,无论是胸径、树高抑或年龄,均呈现出明显的倒"J"型,属于典型的异龄林林分结构,林木更新良好,在其自维持过程中不断有大量小径木更新补充;②林木株数随胸径、树高和年龄的增大,呈负指数函数或负幂函数递减;③树木胸径和树高随年龄的增大,按理查兹生长曲线递增;④胸径与树高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此外,种群存活曲线总体趋势呈现"凹"型,表明该种群是一个连续更新的种群,在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受到小尺度林冠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树轮宽度指标,精确重建了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河过去248年来6-7月份河流径流量,发现湟水河6-7月份径流量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重建结果与历史记载的相对旱涝时期比较吻合,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可靠性。其中枯水期为:1753-1766年、1785-1802年、1815-1832年、1861-1887年、1918-1941年、1963-1978年、1993-1998年;丰水期为:1767-1784年、1803-1814年、1834-1860年、1891-1916年、1944-1961年、1979-1992年。周期分析表明,湟水河过去近250年6-7月份径流量有明显的2.00a、2.29a、2.31a、2.33a、2.35a、34.29a、40.00a和48.00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6.
We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Pen, an aqueous extract of the dry mycelium of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on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Pen controlled a broad range of pathogens on several crop plants under green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s. Pen protected grapevine from downy and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Plasmopara viticola and Uncinula necator), tomato from early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ion from downy mildew (Peronospora destructor) and apple trees from apple scab (caused by Venturia inaequalis) to a similar extent as fungicides such as copper and sulphur or well-known inducers such as benzothiadiazole or β-aminobutyric acid. Pen had no major direct fungicidal effect and is thus supposed to protect plants by activating their defense mechanisms. The raw material for extraction of Pen was available in constant quality, a prerequisite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Pen caused phytotoxic side effects. The symptoms mostly consisted of small necrotic spots or, more rarely, of larger necrotic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mptoms was dependent on several parameters, including concentration of Pen,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he persistence on the plant tissue, the plant species and variet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grapevine, a partially purified fraction of Pen was much less toxic than the crude Pen extract, but protected the plants to a similar extent against P. viticola. Our data show that Pen has interesting and unique properties as a plant protection agent, bu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further reduce its phytotoxic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107.
6株猪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对用于扩增VP1基因的引物。从组织中提取总RNA,首先用P1、P2引物对6株猪。型口蹄疫病毒进行RT—PCR扩增,获得1000bp的片段;再用P3、P4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获得850bp的片段。将850bp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通过PCR鉴定,将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并分析。结果发现6株FM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0.2%~99.4%,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9%~99.5%;构建遗传发生树,发现6株FMDV属于两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的Shunde00、Sihui01、Shenzhen99、Fushan01株属一个基因型(与Hongkong93、广东86分离株属同一基因型);Guangzhou99、Shenzhen00株属另一个基因型(与UKG-12—2001株、JPN2000株属同一基因型)。通过对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测序与分析,了解其变异情况,为科学地防控FMD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8.
无休眠栽培是指利用一定的措施使具有休眠特性的落叶果树避开休眠继续生长,进而开花结果的一种栽培模式。控制营养生长、保证花芽分化,使树体避开休眠,促进足够多的芽整齐萌发,避免二次休眠的发生是无休眠栽培成功的4项重要保证。温带地区无休眠栽培的研究重点是:自然休眠诱导因子的确定;花芽分化进程及自然休眠进程的精确界定;避免进入深度休眠及促芽整齐萌发的配套技术;无休眠栽培条件下树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树体综合管理技术;二次休眠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克服措施;无休眠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09.
 本研究从陕西分离得到61株苹果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spp.),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差异明显的7个分离株,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在PDA、PSA、PMA和PEM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较好,但在PDA上的菌落颜色和产孢情况差异很大。各分离株均能在5~32℃生长,但对35℃以上高温的适应性差异较大;所有分离株均能在pH4~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pH为5~6;光照对各分离株的菌落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分离株均可在Cza-pek培养基及供试的其它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葡萄糖、麦芽糖和酵母膏为最佳碳、氮源。采用烫伤接种的方法,分别以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苹果离体枝条,两者均可侵染发病,但各分离株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菌落颜色为黄褐色的菌株致病性强。因此,根据菌落颜色、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可将这7个分离株划分为3个类群:Ⅰ型为黄褐色强致病类群,但各分离株的产孢量有差异;Ⅱ型为乳白色不产孢的弱致病类群;Ⅲ型为灰褐色易产孢弱致病类群。其余54株分离物均属于Ⅰ型,这些结果说明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多样性和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天文三角公式计算太阳在不同纬度地区某日各时刻的位置,并计算在南北成行的条件下,满足光照条件的树篱的确形角.在满足光照条件下,依不同的冠高与冠间距的比值分析确定梯形树冠截面树篱适合的地理纬度,并利用前人的研究与该文相结合,进而讨论确定在不同纬度地区梯形树冠截面树篱的最佳参数,为在篱式果园中梯形树冠截面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