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0篇
  免费   752篇
  国内免费   1381篇
林业   907篇
农学   693篇
基础科学   691篇
  3908篇
综合类   4571篇
农作物   542篇
水产渔业   325篇
畜牧兽医   1435篇
园艺   270篇
植物保护   441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569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680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705篇
  2016年   859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686篇
  2013年   929篇
  2012年   1106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604篇
  2009年   597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450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由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研制的“鲁SC-1型”无土栽培装置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温室番茄无土多层栽培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番茄亩产量达12616.2公斤,亩产值超出土壤栽培184.98%,虽然生产成本比土壤栽培明显增大达138.34%。但由于增产基数超出土壤栽培较大,所以,亩净产值和盈利值分别比土壤栽培提高156.82%和227.73%。成本占用盈利率以及劳动盈利率等也均有明显超出。  相似文献   
32.
在牧草生长季节(5~9月)对小哨牧场放牧演替形成的5个草地型草地的牧草进行生长速率、牧草产量及养分的逐月观测,生长速率测定显示,白三叶+东非狼尾草和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两个草地型草地均出现两个生长峰值,分别在6月和9月,其余3个草地型草地只有一个生长高峰。干物质产量和牧草养分测定结果表明,白三叶+东非狼尾草和白三叶+非洲狗尾草+画眉草两种草地型草地表现最好,可以在气候环境条件类似的地区推广种植利用;白三叶+画眉草和白三叶+非洲狗尾草两种草地型草地表现优良,可以在草地改良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加以种植;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型草地表现较差,不提倡种植。  相似文献   
33.
从广西军区食用菌生产基地、广西大学微生物厂、广西大学牧场等地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得到多株菌株。再从耐热、耐碱、产酶能力及营养物综合利用等方面考查各菌株,最终筛选得到理想的放线菌1株、细菌3株组成发酵剂菌株,并用于栽培原料发酵后栽培草菇。实验结果显示:加入该菌剂的料堆27h后温度可升至65℃,此时对照55℃,环境40℃,草菇生物学效率比对照提高了4.76%至7.56%。  相似文献   
34.
套袋黄冠梨黑点病与钙素营养和果实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探明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发病原因,从采后生理、矿质营养水平、酚类物质酶促褐变和果实衰老等方面对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果呼吸强度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套袋果Ca含量仅为不套袋果的49%-63%,果皮钙素含量未套袋果>套袋健康果>套袋病果,套袋病果与不套袋果果皮N/Ca比值分别为9.8和6.1,K/Ca比值分别为17.6和8.8;果皮和果心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呈套袋病果>套袋健康果>未套袋果的趋势;套袋病果果皮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显著高于未套袋果;果皮钙素含量与其PPO活性、多酚及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呈高度负相关。初步分析黄冠梨果实黑点病病因为缺钙性生理衰老。  相似文献   
35.
不同生长年限王草的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生长第1、2、3年的王草在100cm高度时刈割的营养成分及其体外干物质、有机物降解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王草第1年的粗蛋白质显著高于第2、3年(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显著低于第3年(P<0.05)。干物质、有机物的降解率第1年最高,第3年的最低,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6.
土壤中氮营养斑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营养斑(nutrient patch)在土壤中是普遍存在的。从70年代以来,国外就通过各种模拟方式对土壤中营养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以对氮营养斑研究居多。研究表明:氮营养斑对新生根系的繁殖影响较为明显,但不同植物反应不一样,影响机理还不很清楚。营养斑也是生物活性较强、种群数量较多区域,在养分循环体系中起着特殊作用。营养斑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可能有很大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很欠缺。本文主要对土壤中氮营养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长期培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5a的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中土壤养分和有关酶活性研究表明:耕种和不同的培肥方式均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地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影响明显,多酚氧化酶显著性则较差。对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这两种酶与有关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揭示出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38.
 以2002 年设施番茄栽培为代表计算其N、P、K投入量与携出量之间的表观平衡状态, 其结果基本上和14.5 年后的土壤实测值与设施栽培本底值之间纵向比较的增长关系一致, 前者只能说明系统养分变化的趋势, 后者才是实际的养分盈亏状态, 养分盈亏主要取决于有机肥的施用与养分元素的供给。5个代表性处理模拟了蔬菜施肥的不同现状, 从土壤肥力及产量等方面的变化真实反映出各自的系统变化及发展趋势,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ANK施肥下的系统最优。对有机肥施用、化学肥料的配施以及测土施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spersal of seeds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n annual we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ed dispersal by combine harvesters, with and without a straw chopper attached, was established using Lolium rigidum, a common weed in Mediterranean cereal crops. Seed dispersal distance was quantifi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persal and fine‐scale seedling distribution evaluated. Primary dispersal of L. rigidum seeds occurs in a very limited space around the parent plants, but the density of seed is low because most seeds do not fall from spikes spontaneously. In contrast, many seeds are spread by combine harvesters. In this study the maximum dispersal exceeded 18 m from established stands in cereal fields, although the modal distance was close to the origin. In addition, the action of the combine harvesters tended to accumulate L. rigidum seeds predominantly under the straw swath, with some lateral movement. This action could explain the fine‐scale banded pattern of L. rigidum in cereal fields. Although the treatment of straw by the standard and straw chopper combines differed, the resultant seed distribution showed few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 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