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1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林业   587篇
农学   629篇
基础科学   19篇
  457篇
综合类   2059篇
农作物   462篇
水产渔业   197篇
畜牧兽医   472篇
园艺   266篇
植物保护   57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砷元素对水花生生长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6个不同砷浓度的营养液对水花生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低浓度砷(〈50μmol/L)能够促进水花生的生长;高浓度砷(〉100μmol/L)使水花生的生长受到抑制,砷浓度越高水花生生长受抑制越强。水花生还具有较强的吸收砷元素的能力,在砷浓度为25~400μmol/L时植株砷吸收量随浓度增大而增加,其中茎为水花生主要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992.
Traditionally, harmful algal bloom studie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quantifying toxin levels contained within the phytoplankton cells of interest. In the case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 (PSTs), intracellular toxin levels an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consumption of toxic cells by planktivores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levels of extracellular PSTs that may leak or be released into seawater from toxic cells during blooms. In order to fully evaluate the risks of harmful algal bloom toxins in the marine food web,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ll potential routes of exposure. In the present study,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PST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field seawater samples (collected weekly from June to October 2004–2007) and in Alexandrium spp. culture samples isolated from Sequim Bay, Washington. Measurable levels of intra- and extra-cellular toxins were detected in both field and culture samples via receptor binding assay (RBA) and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ST toxin profile in the Sequim Bay isolates by pre-column oxidation and HPLC-fluorescence detection revealed that gonyautoxin 1 and 4 made up 65 ± 9.7 % of the total PSTs present. Collectively, these data confirm that extracellular PSTs are present during blooms of Alexandrium spp. in the Sequim Bay region.  相似文献   
993.
五味子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味子的嫩茎段、叶片、叶柄、果柄为外植体,以MS附加相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为基质,进行了诱导北五味子愈伤组织的适宜外植体及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北五味子嫩茎段在MS+6-BA1.0mg/L+NAA0.2mg/L+2,4-D0.1mg/L+IBA0.3mg/L诱导效果较好,在附加MS+6-BA2.0mg/L+ZT0.1mg/L的诱导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4.
刺五加叶中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刺五加叶中氨基酸、无机元素、总糖、黄酮的含量,为开发刺五加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及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氨基酸含量,美国产MarkⅡ型800系列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分析微量元素,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总糖含量,比色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刺五加叶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较高。并含有十多种微量元素,其中Ca含量最多。测得刺五加叶中总糖含量为1.51%,总黄酮含量为0.755%。结论刺五加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无机元素及其它有效成分,具有较大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甘肃省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莉  陈丽  班霆  韩鹏  王晓娟 《草地学报》2008,16(2):129-134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了解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和遗传距离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甘肃省11个苜蓿栽培品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0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32条谱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高达81.1%;天水苜蓿和定西苜蓿之间的Roger’s遗传距离较远(0.4610),而与陇中苜蓿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1406);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苜蓿种群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61.25%),有38.7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6.
扁蓿豆与紫花苜蓿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殿魁  李红  罗新义 《草地学报》2008,16(5):458-465
受辐射突变育种理论的启示,辐射二倍体扁蓿豆(Melissutus ruthenicus)和四倍体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提高属间远缘杂交不育的亲和性,获得成功后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终育成正反交两个异源四倍体苜蓿新品种(1976~1992),即龙牧801苜蓿(Melilotoides ruthenicus(L.)Sojak×Medicago sativaL.cv.Longmu No.801)和龙牧803苜蓿(Medicago sativa L.×Melilotoides ruthenicus(L.)Sojok cv.Longmu No.803),并于1992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其中801苜蓿抗寒(-35℃~-45℃)、耐盐碱性(pH 8.16)较强,再生性好,在松嫩、三江平原地区每年刈割2次,干草产量6000~8000 kg/hm2;803苜蓿抗寒(-35℃~-45℃)、耐盐碱性(pH 8.16~8.4)较强、再生性好、丰产性好,在松辽平原和东部白浆土均可种植,每年刈割2-3次,干草产量10000~12000 kg/hm2。现将辐射处理后,突变体认定、杂交、杂种识别和育种方法及其过程加以论述。旨在和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以期为苜蓿育种工作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97.
桃褐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访  陈策 《植物保护》2009,35(2):134-139
链核盘菌(Monilinia spp.)所致的褐腐病是核果类果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16省(区)记载发生此病。本文综述了前人关于病原菌鉴定、分布、侵染特点和病害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褐腐病防治策略和防治中的难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8种绢蒿属植物幼苗抗氧化保护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民勤绢蒿Seriphidium minchiinense、针裂叶绢蒿S. sublessingianum、西北绢蒿S. nitrosum、伊犁绢蒿S. transiliense、博洛塔绢蒿S. borotalense、蛔蒿S. cinum、沙湾绢蒿S. sawanense和新疆绢蒿S. kaschgaricum等8种绢蒿属植物幼苗抗氧化保护系统随生育期的变化.结果表明:8种绢蒿属植物幼苗随生育期后延,叶片MDA、可溶性糖、POD活性先升后降,可溶性蛋白表现出"升-降-升"趋势,SOD和CAT活性分别出现持续下降和持续上升趋势.8种绢蒿幼苗保护酶活性、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差异,针裂叶绢蒿MDA含量最高,西北绢蒿MDA含量最低.MDA与可溶性糖极显著负相关,与SOD显著负相关.不同指标变化趋势说明在幼苗生长前期主要依靠CAT、POD和非酶性保护系统抵抗不良环境,而后期抵抗作用主要源于SOD和非酶性保护系统.8种绢蒿幼苗中,抗逆性强的有西北绢蒿、民勤绢蒿、博洛塔绢蒿、沙湾绢蒿和蛔蒿,抗逆性较强的有新疆绢蒿和伊犁绢蒿,抗逆性最弱的是针裂叶绢蒿.种间抗逆性的差异是它们对各自生长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9.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11S及7S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在南京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全国野生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1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54.7%、64.8%和71.7%,变幅28.8%~82.6%、38.8%~79.4%和48.2%~88.9%;7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44.7%、34.9%和27.9%,变幅20.6%~71.2%、20.6%~61.1%和15.7%~47.8%;11S/7S比值平均分别为1.4、2.0和2.7,变幅0.4~3.9、0.6~3.9和0.9~4.0.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选育后11S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升,7S相对含量下降,变幅均减小;亚基组11S-2和11S-3相对含量增加;7S的6个亚基组,尤其7S-1和7S-6,相对含量下降.11S、7S、11S/7S以及各亚基组在各群体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但与来源地纬度、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均无显著相关.从中优选到11S/7S比值大于3.7、11S相对含量为78.9%~88.9%的8份种质,发现有11S的4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37%、7S的6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24%、以及11S-1和7S的6个亚基组缺失的种质,这些特异种质可供蛋白质组分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茶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快速、准确地从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中鉴定出育种上迫切需要的优异基因源,需要建立茶树资源的核心种质。利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数据库"中数据齐全的1048份资源的基本数据和鉴定评价数据,从总体取样比例、分组方法、组内取样比例和取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茶树核心种质构建取样策略研究,为进行茶树核心种质构建提供方法依据。结果表明,以20%的总体取样比例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能够保留95%以上的表型性状。在此比例下,对3种分组方法、4种组内取样比例、2种组内取样方法与不分组完全随机取样共25种取样方法构建的茶树初级核心种质进行了比较,用表型保留比例、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多样性指数、数量性状变异系数5个参数对不同取样方法与原始种质都进行了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检验指标下各种方法的排序结果不同,分组方法与确定组内取样比例的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综合5种检验参数的排序结果,确定茶区-对数比例-聚类取样为茶树初级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取样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