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34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50篇
  50篇
综合类   421篇
农作物   50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橡胶树是重要的产胶植物,其树皮组织中的次生乳管是合成和贮存天然橡胶的主要组织。天然橡胶是从乳管中的胶乳中提炼而成,由特殊的细胞器-橡胶粒子合成。橡胶粒子为半个单位膜的球状结构,内部贮存合成的天然橡胶,外周膜上结合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与其执行的功能密切相关。目前对天然橡胶合成相关蛋白的研究较多,对与橡胶粒子凝集相关的蛋白研究甚少。以‘RY7-33-97’胶乳为材料,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分级分离获取不同粒径的橡胶粒子,并进行不同程度的清洗,以Tricine-SDS-PAGE以及Western-blotting技术对橡胶粒子上结合的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橡胶粒子上结合的蛋白含量存在差异。小橡胶粒子膜蛋白(SRPP)随着粒径的减小含量明显增加;而橡胶延伸因子蛋白(REF)的含量基本维持稳定,与粒径大小关系不大。存在于C-乳清中的Hev b7胶乳过敏原蛋白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与橡胶粒子有明显的结合;存在于黄色体B-乳清中的β-1,3-葡聚糖酶(Glu)、橡胶素(Hev)和几丁质酶(Chit)均能与橡胶粒子结合,但几丁质酶与之的结合能力最弱。橡胶粒子经清洗后,作为橡胶粒子的主要膜蛋白,SRPP含量随着清洗次数增加明显降低,而REF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可见SRPP与橡胶粒子膜的结合紧密程度不如REF;来自C-乳清和B-乳清的凝集相关蛋白随清洗次数增加也明显降低含量。体外孵育小橡胶粒子与不同的蛋白样品,结果表明,橡胶粒子可体外结合多种不同的蛋白,其中多种蛋白都与橡胶粒子的凝集有关。本研究对不同粒径橡胶粒子上结合的凝集相关蛋白进行了初步解析,旨在为阐明橡胶树排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引入多尺度分子模拟技术对比研究了2种受阻酚类防老剂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防老剂2246)与防老剂2,2°-亚甲基双(4-乙基-6-叔丁基苯酚)(防老剂425)对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 NR)的热氧老化防护效果。量子力学模拟(QM)结果表明,2种防老剂的O-H键解离反应自由能(ΔG)均低于NR的C-H键ΔG,且防老剂425在其解离位置h处的O-H键ΔG最低,为250.08 kcal/mol,搜索2种防老剂或NR与过氧自由基CH3OO·的反应过渡态,发现防老剂425的过渡态能垒(Ebarrier)最低,为5.31 kcal/mol,证明其能更快速地捕获过氧自由基,有效延缓NR分子链的氧化反应,表明了其防老剂化学反应防护机制。分子动力学(MD)模拟结果表明,防老剂425与NR之间的溶解度参数(δ)更接近,扩散系数(D)更低,即防老剂425与NR分子链更易相容,迁移性更低。蒙特卡洛(MC)模拟结果表明,氧气在3种体系中的渗透系数(P)大小顺序为PNR>PNR/2246>PNR/425,即防老剂425更容易阻隔氧气渗透,表明了其防老剂物理防护机制。为验证分子模拟结论的准确性,对不同NR复合体系进行0~7 d的热氧老化实验,采用拉力试验机、邵尔A硬度计、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研究2种防老剂对NR的热氧老化防护效果,发现NR/425体系的力学性能保持率最好,红外图谱结果显示,防老剂425/NR复合体系的氧碳摩尔比增长率最低,表明防老剂425对NR的防护效果更好,与分子模拟结论一致,证明多尺度分子模拟有助于防老剂的选取。  相似文献   
63.
通过向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改性橡胶粉末中添加功能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的方式,获得了新型的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沥青改性剂.用该复合改性剂与基质沥青制备新型SBS改性沥青.针对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进行大量的结构研究和路用性能测试.包括三大指标试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分析以及马歇尔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碳纳米管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大的π电子结构,能够提高SBS与沥青之间的物理溶胀及弱化学相互作用(这里主要以π-π堆积作用为主).加入碳纳米管的SBS沥青较单纯SBS改性沥青在综合性能上有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64.
袁航  李洪峰  陈振超 《森林工程》2014,30(5):128-131
根据改性沥青的作用机理理论,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合适的橡胶沥青制备方法,对由不同制备工艺的橡胶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黏度及弹性恢复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低于180℃时,低温变形能力及高温稳定性差,过高的温度导致橡胶沥青的脱硫及老化,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胶粉与沥青反应的最佳温度为190℃;胶粉不宜小于30目,胶粉粒径大,橡胶沥青低温性能差,粒径越小,黏度越高,低温变形能力越好。价格随胶粉细度增大而增大,经过经济性分析,胶粉的合适目数为60目;最佳掺量为24%(外掺),掺量高不仅提高造价,而且降低沥青的施工性能。  相似文献   
65.
海南农垦橡胶林下养殖种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橡胶林下养殖种鸡,不仅丰富垦区橡胶林产品结构,提高林地整体经济效益,增加农场职工收入,还能增强橡胶林生态服务功能,保护自然环境。从林地选择与建设、种鸡选择、饲养管理、鸡疫病防治等方面总结橡胶林下养殖种鸡技术,为利用海南农垦丰富的橡胶林下资源得出适宜推广林下养鸡的经济模式提供饲养管理技术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
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而天然橡胶加工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已成为污染海南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废水造成的污染严重制约着橡胶产业的发展。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来源、性质与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废水的处理现状和运用技术,探讨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7.
对RRIM600 和热研7-33-97 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生物循环以及土壤养分平衡状况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院(1)热研7-33-97 橡胶人工林总养分积累量与养分归还量都低于RRIM600,而养分吸收量、存留量以 及胶乳中养分流失量却高于RRIM600;(2)两品系橡胶人工林各营养元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K>P>N,橡胶林各养分 元素循环量(吸收、存留、归还及胶乳流失)大小顺序为N>K>P,并且热研7-33-97 比RRIM600 养分消耗更多,养分 流通量更大;(3)随着林龄的增长,两个品系橡胶人工林养分循环流通量都逐年增加,而橡胶林土壤中养分失衡状况 也在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我国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植胶区橡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简要阐述橡胶采胶及病虫害防控方面的现状。探讨分析橡胶采胶及病虫害方面所面临的采胶技术管理执行不够好,橡胶树割面干涸病防控技术仍未获得突破,橡胶树常规病虫危害日趋严重及新病虫害不断涌现,橡胶栽培技术经济合理性研究不够等问题。提出通过切实做好采胶技术管理,割面干涸病防控技术研发,高效安全的采胶技术及新型刺激剂复方的研发,橡胶树突发病虫害监测预报及应急防控技术,橡胶树根病综合防控及植保药物技术研发等建议,发展提升橡胶产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9.
以橡胶树无性系RRIM600为材料,采用TCA(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提取胶乳全蛋白,17 cm pH 5~8固相pH梯度预制干胶条和快速银染法对提取的蛋白进行分离和染色,所得到的电泳图谱背景清晰,横条纹和竖条纹少,且蛋白点数量多。通过本研究获得了高分辨率的胶乳全蛋白双向电泳(2-DE)图谱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橡胶树胶乳全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报道云南最早进行橡胶树微割采胶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微割采胶的株产、株次产都高于对照常规割胶,年平均净增产率为5.78%,干胶含量比对照低1~4个百分点;割胶速度为对照的2~3倍;耗皮量为对照的20%~25%;累计死皮率为4.04%,低于对照(5.91%),为常规割胶的68.36%,胶乳生理参数保持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