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21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 毫秒
91.
在HAc-NaAc缓冲介质(pH值5.00)中,发现溶液中的铁(Ⅲ)能与茜素黄-罗丹明B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且使其内源性荧光明显猝灭。据此,建立铁(Ⅲ)-茜素黄-罗丹明B-吐温80体系荧光猝灭体系法测定铁的新方法。该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65nm,最大发射波长λem=585nm,铁(Ⅲ)的浓度在1.20×10^-7~1.80×10^-5mol/L时与其荧光强度差值△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8.02×10^-8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02%,回收率为97.64%~102.39%。采用该方法测定水和茶叶中的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2.
许多黄单胞杆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子注入到寄主细胞中,引起寄主的免疫反应或感病。最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Ⅲ型效应子作为致病因子或激发子同寄主互作的实验数据。本文综述了黄单胞杆菌Ⅲ型效应子的分类及avrbs3、AvrRxv/YopJ、XopN、XopD家族的主要功能,重点介绍了Ⅲ型效应子的酶活性功能在同寄主互作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XopD的SUMO化作用;AvrBs3家族效应子在调节寄主基因转录方面的作用;XopN抑制PAMP介导的植物免疫反应的功能等。论文还对一些研究深入的Ⅲ型效应子及其与寄主的互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述,讨论Ⅲ型效应子的研究对于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并对Ⅲ型效应子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pH对土壤中三价铬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4种土壤,以环境因子pH作为影响因子,采用批量平衡法针对土壤中铬的动态吸附及平衡吸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铬的吸附反应为快反应,除酸性土壤红壤在24h内铬吸附达到平衡外,其余3种碱性土壤在2h内均达到平衡。除红壤外,其余3种土壤均对铬表现出极强的吸附。土壤pH值是决定铬吸附的重要影响因子。外加溶液的pH对铬吸附的影响与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有关,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越强,其对铬的吸附影响越大。因此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土壤pH的不同,可以通过改良其土壤pH理化性质或维持土壤的缓冲容量,降低重金属铬在土壤环境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94.
以苏丹红Ⅲ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ndatus)的急性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苏丹红Ⅲ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其肝脏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苏丹红Ⅲ对泥鳅的24h半致死浓度为1.020 g/L,48 h半致死浓度为0.740 g/L,48 h安全浓度为0.117 g/L.染毒一段时间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达最高值后趋于平缓;随着苏丹红Ⅲ浓度的升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极显著差异的时间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缓;染毒时间越长,酶活下降的幅度越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及其肝脏中的GOT和GPT活性均与苏丹红Ⅲ有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苏丹红Ⅲ的危害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5.
茄科蔬菜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ixty-f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rhizosphere soil, hot pepper and tomato plants showing damping-off, root rot and stem rot in Taian, Shougu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Zhouzhi, Taibai of Shaanxi province. Thirty-nine Rhizoctonia solani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se samples. The results of anastomosis group (AG) identifica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5.8S rDNA-ITS of the isolates showed that thirty-six isolates (92.3%) belonged to AG-4, while only three (7.7%) belonged to AG-5. The isolates of AG4 could further b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of AG4-HG-Ⅰ and AG4-HG-Ⅲ. The 5.8S rDNA-ITS sequences of the selected isolates of the two subgroups had the 99%-100% identity with standard isolates of AG4-HG-Ⅰ and AG4-HG-Ⅲ (from GenBank). Among the analyzed isolates, AG4-HG-Ⅰ subgroup was the dominant with the frequency of 79.5%. Subgroup AG-4-HG-Ⅲ with the frequency of 12.8% was the secon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subgroup AG4-HG-Ⅲ of R. solani isolated from Solanaceae vegetable crop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6.
从国内8个不同产地采集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枝条和林下土壤,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紫杉醇(taxol)和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10-DAB)质量分数,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的矿质元素及肥力结构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曼地亚红豆杉紫杉醇和10-DAB质量分数差异很大,紫杉醇有随北纬纬度增高而递减的趋势;紫杉醇和10-DAB与多数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其中:紫杉醇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北纬纬度呈显著负相关,10-DAB与土壤矿质元素钴和锰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紫杉醇与10-DAB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 = - 0.197);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紫杉醇质量分数的回归方程。推测:曼地亚红豆杉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与红豆杉属其他种相似,受生长必需环境因子影响明显。图2表3参23  相似文献   
97.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的改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污水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以污水的深度处理和利用为主要目标,水力负荷较小。试验对传统的土地处理系统进行改进,在土壤1 m深处设置排水系统,增大系统水力负荷。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水力负荷情况下,改进的污水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污染物有较好地去除效果,出水水质优良。除总氮外各指标浓度均满足《地面水环境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8.
孙林  王寅  司友斌 《土壤通报》2016,(1):198-206
采用批量吸附试验,研究实验室制备的水铁矿、磁铁矿和纤铁矿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 H中性条件下,结晶差的水铁矿吸附砷的能力明显优于结晶较好的磁铁矿和纤铁矿,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说明存在多种吸附过程,并可能涉及专性吸附作用;在酸性条件下,三种铁氧化物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均为水铁矿磁铁矿纤铁矿,铁氧化物吸附As(Ⅴ)的能力优于As(Ⅲ),Langmiu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均较好,说明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为均匀介质表面的单层吸附或非均匀介质表面的多层吸附;在弱酸至弱碱范围内,三种铁氧化物对As(Ⅲ)的吸附效果均较好且吸附量变化不大,强酸和强碱条件都会引起铁氧化物吸附As(Ⅲ)量的降低,三种铁氧化物对As(Ⅴ)的吸附均随着p H升高而逐渐减少;由于竞争吸附作用,磷酸盐浓度的增加使三种铁氧化物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显著减少;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三种铁氧化物对As(Ⅲ)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小,低浓度的腐殖酸微弱地促进铁氧化物对As(Ⅴ)的吸附,高浓度的腐殖酸抑制As(Ⅴ)的吸附。  相似文献   
99.
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12尾巨(魾)(Bagarius yarrelli)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和细胞色素氧化酶Ⅲ(COⅢ)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巨(魾)CO Ⅰ基因序列全长1 551 bp,12个个体共出现9个单倍型,13个突变位点;COⅡ基因序列全长691 bp,12个个体共出现5个单倍型,5个突变位点;COⅢ基因序列全长784 bp,12个个体出现7个单倍型,8个突变位点.通过最小进化法Minimum Evolution (ME)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巨(魾)与14种鱿科鱼在序列上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且CO Ⅰ、COⅡ和COⅢ都与中华纹胸姚(Glyptothorax sinense)、福建纹胸鱿(Glyptothorax fukiensis)、三线纹胸鱿(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鱿(Gagata dolichonema)在同一个分支,表明巨(魾)与纹胸鱿属和黑跳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0.
为了研究建立分析测定恩诺沙星的新方法,以铽-恩诺沙星配合物的荧光特性为基础,发现在pH值为6.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铽与恩诺沙星的配合物在545 nm(λex=328 nm)处产生了Tb3+的特征荧光峰,可用于恩诺沙星的分析测定,从而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测定恩诺沙星的荧光方法,并优选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恩诺沙星浓度在1.0×10-8~1.0×10-6 g/ml范围内与其545 nm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 3),检出限为1.3×10-9 g/ml;对药片中恩诺沙星的测定回收率为97.7%,变异系数为1.4%;对于鱼肉组织中恩诺沙星测定回收率为79.0%~94.5%,变异系数为2.0%~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