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04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1522篇
林业   1188篇
农学   1716篇
基础科学   730篇
  3048篇
综合类   5986篇
农作物   1469篇
水产渔业   406篇
畜牧兽医   1086篇
园艺   536篇
植物保护   648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567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692篇
  2016年   842篇
  2015年   582篇
  2014年   803篇
  2013年   980篇
  2012年   1186篇
  2011年   1152篇
  2010年   871篇
  2009年   875篇
  2008年   806篇
  2007年   856篇
  2006年   770篇
  2005年   605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21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65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62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6种灌木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晋北地区草地黄刺玫、沙棘、荆条、酸枣、绣线菊和柠条等6种常见灌木的叶片、新生枝、老龄枝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旨在为草地准确估算草地植物碳、氮循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是酸枣的7倍。沙棘叶片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新生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柠条老龄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沙棘和荆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叶片、老龄枝、新生枝;绣线菊、酸枣和柠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老龄枝、叶片、新生枝。6种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氮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叶片、新生枝、老龄枝。  相似文献   
92.
93.
葫芦砧木低温处理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个具有低温抗性差异的葫芦砧木A12、A05及西瓜TRM进行低温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葫芦幼苗(0.43~0.71)的低温抗性显著高于西瓜(1.0),4℃条件下A12的耐低温性高于A05,6℃条件下相反;3叶期2个砧木间冷害指数差异显著,且叶绿素含量变化均达极显著,叶绿素含量变化程度与冷害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R2=0.65),因此,叶绿素含量可以作为耐低温葫芦砧木材料选择的一个标准,且3叶1心期6℃为相对较好的低温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94.
To test whether min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horses are likely to guarantee adequate mineral provision for black rhinoceroses (Diceros bicornis), we investigated the apparent absorption (aA) of macro- and microminerals in eight black rhinoceroses from three zoological institutions in a total of 32 feeding trials with total faecal collection, with additional data from three unpublished studies (18 feeding trials). Feeds and faeces were analysed for Ca, P, Mg, Na, K, Fe, Mn, Cu, Zn and Co. The resulting aA coefficients, a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s of apparently absorbable dietary mineral content to total dietary mineral content [per 100 g dry matter (DM)],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for domestic horses. Rhinoceros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A coefficients for Ca and Mg (because of a higher calculated 'true' absorption), and lower ones for Na and K (because of calculated higher endogenous faecal losses). High absorption efficiency for divalent cations is hypothesized to be an adaptation to a natural diet of particularly high Ca:P ratio (approximately 14:1); an effective removal of Ca from the ingesta guarantees sufficient P availability at the fermentation site in the hindgut. Higher faecal losses of Na and K are hypothesized to be linked to a higher faecal bulk per DM intake in black rhinoceroses as compared with horses because of a generally lower digestive efficiency. There were no relev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sorption patterns of microminerals. In particular, there were no discernable differences in Fe absorption within the rhinoceroses for diets with and without tannin supplementation. Several of the zoo diets assessed in this study were deficient in Cu, Mn or Zn, and most contained excessive levels of Fe when compared with horse requirem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differences in mineral absorption between occur even between species of similar digestive anatomy; that in particular, Ca absorption might vary between hindgut fermenters with Ca:P ratio in their natural diet; that Na might be a particularly limiting factor in the ecology of free-ranging rhinoceroses; that moderate doses of tannins do not seem to markedly influence mineral absorption; and that diets for captive animals should contain adequate, but not excessive mineral levels.  相似文献   
95.
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在西北中部旱作雨养农业区以冬小麦‘康庄974’为试验材料,设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共3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灌浆期土壤水分和温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重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花后旗叶相对含水量(RWC)逐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且PM较SM降、升幅度明显。与CK相比,覆盖显著提高花后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开花时间越长,SM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的幅度越大,而PM主要提高花后7 d旗叶抗氧化能力。SM和PM的粒重分别较CK增加14.3%和19.1%(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SW)是影响旗叶生理活性的关键因子,提高SW,有利于增加RWC(r=0.84**),从而提高旗叶抗氧化能力,其中RWC和抗坏血酸酶(ASA)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ASA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和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96.
于2018—2019年在河南科技学院试验田,以百农红花1号为材料,设计氮、磷、钾三因素和无肥(N0、P0、K0)、低肥(N1、P1、K1)、中肥(N2、P2、K2)、高肥(N3、P3、K3)四水平试验,以T1(N0P0K0)为对照,T2 (N0P2K2)、T3(N1P2K2)、T4(N2P2K2)、T5(N3P2K2)、T6(N2P0K2)、T7(N2P1K2)、T8(N2P3K2)、T9(N2P2K0)、T10(N2P2K1)、T11(N2P2K3)为不同配施水平,共11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用量及配比对红花产量的影响,探讨氮、磷、钾不同用量及配比下红花生育期各器官中有效成分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红花花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T5最高,与T1相比增加59.44%,随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以T4最大,与T1相比增加42.87%;红花种子产量随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T4最高,与T1相比增加116.52%。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红花生育期各器官中黄酮含量影响有相同规律,从苗期到成熟期,叶和茎黄酮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根中黄...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不同梯度氮、磷单独及混合添加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植物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实验分析了青海省门源县典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功能群水平地上生物量,植物全氮、全磷含量及氮磷比对多梯度氮、磷添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均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01);氮添加对禾草类和豆科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01);磷添加对禾草类和莎草类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01);氮磷交互作用对豆科和莎草类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群落水平上,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全氮含量,对植物氮磷比(N∶P)有正效应,磷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全磷含量,对植物N∶P有负效应,植物全磷对N∶P的负效应大于全氮对N∶P的正效应。本研究表明氮、磷添加可能会使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成和植物养分含量发生改变,植物群落逐渐向禾草类发展;此外,高寒草甸植物生长趋向于受氮磷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98.
文博瑾  段高辉  温仲明 《草地学报》2023,31(4):1186-1197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功能,而坡度和土壤因素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重要因子。本研究基于黄土丘陵区生物多样性,并引入坡度、降雨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探究其与坡面产流产沙总量的耦合关系。通过野外人工降雨试验,记录草本、灌木和乔木群落下的产流时间和产流产沙总量,并开展土壤植被调查。结果表明,与草本和乔木群落相比,灌木群落在延长产流开始时间和降低产沙总量上表现更优;植被群落功能离散度指数(FDiv)对产沙总量影响最大,Simpson指数(D)对产流总量影响最大,坡度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第二重要影响因素;产流总量与坡度、土壤容重、D和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的回归关系优于产流总量分别与其的回归关系;产沙总量与坡度和FDiv指数的回归关系优于产沙总量分别与其的回归关系。植被保护与坡度改善将是该区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
为加强兽药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检测技术水平,组织开展了全国省级兽药检验机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含量测定的能力比对。依据《中国兽药典》2020年版一部附录0701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以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规定的程序进行本次能力比对。分别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和Ss≤0.3σ准则对测试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采用t检验方法和■准则对样品进行稳定性考察,采用Z比分数评价各参加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参加本次能力比对的36家兽药检测实验室中,33家结果为满意,满意率91.7%。  相似文献   
100.
适期收割对稻谷损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稻米原粮爆腰率是影响加工过程中出米率的重要因素。经调查,农家交售原粮中爆腰率高达25%,其中有干燥、储藏方面的原因,也有收割期不当的原因。本研究从一株稻穗中谷粒含水率与爆腰率的关系分析着手,通过对田间不同品种、不同含水率稻谷爆腰率的测定,并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完整谷粒的平均含水率在20%以上时收割,可以有效地避免田间爆腰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