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清初诗学遗产丰富,涌现出大批诗论家,他们多以诗话的形式阐释、批评诗歌作品,因此清诗话成为清代诗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时值明清易代、社会动乱,清初学者对明人空虚学风的反思与其自身匡救时弊、经世致用的文化使命感,使得杜甫继宋以后,受到空前的关注,关于杜诗的基本诗学问题,在众多诗话中得到回应与扩展。其中“学力”之说最受推崇,学力与天资、学力与正变,均是清初文人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32.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歌的创作是和鉴赏理论达成统一认识的,因此情景交融往往成为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样式。从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情与景物互动互应的审美观出发,中国诗歌形成了穷情写物、以秋为悲、乐景写哀、以情造景等相对固定的阐释模式。然而在探讨诗歌模式的同时,情景交融诗学理论的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是值得关注的,它在中国诗歌创作进程中总结和推进了情景交融审美特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景交融诗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物感、情、物感发、心、物交融、情景相兼、情景交融等发展阶段,这其间通过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使情景交融成为中国诗学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成为了诗歌创作中传统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33.
杨昇 《农业考古》2019,(2):132-136
苏轼一生多难,由于屡遭贬谪,他不停地进行地域迁徙,其间创作了大量茶诗,这部分作品,无论是谢茶、种茶还是煎茶诗,都本于茶事而高于茶事,且颇具地方特色,是苏轼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内容。相关作品往往折射出苏轼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其与命运抗争时的精神特质,并承载了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4.
本文主要以荷尔德林的诗歌、论文、书信与哲学体小说《许佩里翁》为文本依据, 对荷尔德林的诗学观点予以述评; 并比照荷尔德林的诗观, 从中国现代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两个层面, 对中国现代诗歌缺乏审美特性的现状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35.
唐诗的风骨     
唐诗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 ,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横扫了齐梁颓靡文风。但也借鉴了其中缘情体物 ,精工流丽的艺术风格 ,博采前代文学精华 ,融合儒、道、释、侠于一体 ,经过唐初一百余年的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 ,臻于完备。唐诗风骨滥觞于初唐四杰、陈子昂 ,蔚然成风于盛唐 ,流变于中唐 ,衰微于晚唐。“风”即思想内容 ,骨即辞采和表现形式。唐诗风骨即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唐诗的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 ,居安思危 ,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36.
抗日战争使中国新文学史沾染了很多战火的烟尘,使文学创作在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具有了更深的意义。西南联大诗人群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并发展的。西南联大诗人群战争诗创作表现出三大主题:死亡、农民、土地,昭显着诗人群深沉的现实关怀以及他们对民生、民兴、民强的希冀与努力。  相似文献   
37.
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以反映客观为主和表现主观为主这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创作传统与风格。李白和李商隐是唐代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反复抒发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自己坎坷的仕途给予身心的压迫,宣泄了内心的愤懑,善于借历史人物表达不凡的政治抱负。但因时代、个性的不同,二者在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受道家思想影响为主的李白,其诗歌基调保持了昂扬乐观的盛唐气象。在政治失意之后,孤傲不羁的他转而寄情山水,豪放飘逸的风格更加鲜明。而李商隐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重,在晚唐政治挤压之下更加忧郁悲戚,以其曲折隐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浓重的自我感伤情调。  相似文献   
38.
隐语又称“隐”、“应辞”,即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本文简要分析了古代诗歌中两种常见的隐语类型并结合接受美学的观点强调了读者在理解含隐语的文学作品时所具各的创造性力量。  相似文献   
39.
The two contrast research methods-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are the most compelling among many arguments in architecture.However,such a definite contrariety cannot be found in Kevin Lynch's study of Urban Image.By an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Kevin Lynch-including his psych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as well as his psych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 references-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research of Architecture may be an organic whole of positivism and dialectic,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and of Myth and Science.The methodology of architecture does not reject poetry,nor does th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40.
讽刺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艺术,讽刺诗是源远流长的世界性诗歌体裁.中西方政治、文化及诗歌生态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讽刺诗在文体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中国讽刺诗具有节制宽容的风格,嘲世的较多.西方讽刺诗直接尖锐,嘲人的较多.讽刺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文体进化的激进与保守.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西方讽刺诗人做人更自由,讽刺诗文体的形态比中国的更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