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9 毫秒
31.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恩诺沙星纳米乳药物含量的方法.恩诺沙星溶液在2.0~7.5μg/mL检测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0.1058X+0.0074(r=0.9997),最低检测限浓度为0.025 μg/mL;精密度试验的RSD为1.02%;平均回收率为99.67(±1.70)%,RSD为1.71%;吸光度值在36 h内无显著变化;重复性试验的RSD为0.75%.利用建立的方法,测得恩诺沙星纳米乳中恩诺沙星的含量为115.50 g/L.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和重复性均符合要求,可作为恩诺沙星纳米乳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以恩诺沙星为主药,研制一种可喷雾给药的纳米乳新制剂,并通过鸡全身感染疾病模型,对恩诺沙星纳米乳喷雾制剂的药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相转变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辅料进行筛选及处方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纳米乳中恩诺沙星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并开展人工诱发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和禽大肠埃希菌病感染模型的药效学试验,评估恩诺沙星纳米乳喷雾给药对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效果。结果 本试验所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呈淡黄色,澄清透明,乳滴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79±1.5)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446,Zeta电位为?21.63 mV。药效学评估显示:高、中、低剂量预防给药组的存活率分别为90.0%、83.3%、73.3%,均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26.7%)(P<0.01)。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复方恩诺沙星纳米乳性质稳定,超声雾化喷雾给药对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鸡全身感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党参总皂苷纳米乳(total saponin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nanoemulsion,TSCP-NE)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TSCP-NE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保健品或药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纳米乳组、TSCP水溶液组、TSCP-NE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灌胃蒸馏水,空白纳米乳组小鼠灌胃空白纳米乳,TSCP水溶液组灌胃200 mg/kg TSCP,TSCP-NE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200,100,50 mg/kg TSCP-NE,连续灌胃14 d(1次/d),用药量0.01 mL/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在给药第1天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HY),连续注射7 d,制备免疫抑制小鼠,检测分析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血清IL-2和IFN-γ含量、ConA诱导脾细胞增殖活性)、体液免疫(血清溶血素水平)和非特异性免疫(NK细胞杀伤活性、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相关指标。【结果】TSCP-NE为透明淡黄色O/W纳米乳,平均粒径为60.67 nm,粒径多分散值为0.347,折光率、pH值、粘度、浊点分别是1.340 6,6.79,4.38×10~(-3)(Pa·s),60.5℃。50~200 mg/kg TSCP-NE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和IFN-γ水平、脾T细胞增殖刺激指数、NK细胞杀伤率、血清溶血素半数溶血值(HC_(50))、单核巨噬细胞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TSCP-NE免疫增强作用具有量效依赖性,随着给药剂量增加,免疫增强作用明显增大,且其作用显著强于同剂量TSCP水溶液。【结论】TSCP-NE能增强TSCP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调节功能,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保健品或药品。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公母各半)。在基础日粮相同的前提下,研究不含(对照组)或含有稀释1 000倍(Ⅰ组)、2 000倍(Ⅱ组)、5 000倍(Ⅲ组)3个剂量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的饮水,对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生产性能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鸡死淘率、料质量比降低,出栏质量增加,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Ⅰ组鸡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新城疫HI滴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半净膛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瘦肉率仅试验Ⅰ、Ⅱ组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鸡腿肌的红度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黄度、亮度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免疫器官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在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为了明确自主分离的天然抗真菌活性产物——纳他霉素产生菌A01和A02与已知纳他霉素产生菌的遗传相似性,采用RAPD技术对这2株菌和3个产纳他霉素的标准菌株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个随机引物对5个菌株的PCR扩增共得到154条清晰稳定的DNA条带,其中同源性条带86条,多态性条带68条,分别占总条带数的55.8%和44.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7个多态性条带,得到了丰富的DNA指纹图谱。所得数据经NTSYS pc 2.10e软件聚类分析,表明5个菌株间的遗传距离为0.0991~0.4738,其中A02与其它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结合前期的分类研究结果,确证了菌株A02为新的纳他霉素产生菌。  相似文献   
36.
    通过透皮给药.考察雷公藤多苷纳米乳(TWP-NE)治疗SD大鼠佐荆性关节炎的增效减毒作用.用TWP-NE和雷公藤多苷片(TWP)对SD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每隔4 d测量足部体积,28d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和尿液中尿蛋白含量,并取肝、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TWP-NE对佐荆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优于TW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WP-NE组血清ALT、AST,BUN以及尿液中尿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TWP组血清ALT、AST、BUN以及尿液中尿蛋白含量显著升高.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TWP组肝、肾的损伤更严重.说明用纳米乳对雷公藤多苷进行包合可以提高药效并降低其对肝、肾的毒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制备复方阿莫西林纳米乳(AMX-LH-NE),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纳米乳处方,制备AMX-LH-NE,并对其结构类型、形态、粒径进行检测,利用HPLC法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优选的AMX-LH-NE配方为:冰醋酸10.00%,聚氧乙烯蓖麻油-40 31.65%,肉豆蔻酸异丙酯3.48%,阿莫西林原料药1.58%,盐酸左氧氟沙星原料药1.58%,蒸馏水51.71%(各组分的含量均为质量分数)。所制备的AMX-LH-NE为O/W型,澄明均一,分布均匀,乳滴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4.30 nm,多分散系数为0.03,约96%粒子的粒径小于18nm,稳定性参数KE较小,加速试验条件下稳定,光照颜色渐深。【结论】AMX-LH-NE的制备工艺简单,切实可行,制备的纳米乳稳定性良好,但需避光保存。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制备雷公藤多甙纳米乳(TP-NE),并考察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果。【方法】滴定法制备雷公藤多甙纳米乳,建立SD大鼠蛋清性关节炎和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用雷公藤多甙片(TP)和TP-NE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测量足部体积,观察其抗炎效果,治疗24 d后用噻唑兰(MTT)法研究TP-NE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TP-NE棕黄色、澄清、透明、平均粒径为23.6 nm,其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保护作用,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且给药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显著;TP-NE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显著增强血清中SOD活性,极显著降低血清中NO含量。【结论】TP-NE具有较好的抗炎和免疫抑制效果,且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39.
以漆籽油为原料,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漆籽油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条件,考察漆籽油纳米乳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贮藏稳定性,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采用体外细胞法考察其抗紫外辐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漆籽油纳米乳液较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5%,漆籽油质量分数为6%,均质压力为100 M...  相似文献   
40.
 【目的】明确生防利迪链霉菌A01菌株的活性代谢产物纳他霉素对甘蓝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为其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带毒平皿法和凹玻片法测定活性产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和美蓝染色法分别测定其对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存活性的影响,借助电镜观察其对菌丝超微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纳他霉素对甘蓝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小于或等于31.92和41.04 μg•mL-1,抑制中浓度分别为8.69和3.06 μg•mL-1;30 μg•mL-1以上浓度的纳他霉素处理90 min后可使菌丝悬浮液电导率明显升高,其作用强度与纳他霉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处理后的菌丝生长异常或畸形,并出现细胞器解体、细胞液泡化等现象;10 μg•mL-1以上纳他霉素处理120 min后菌丝大部分可被美蓝染成蓝色。【结论】纳他霉素对甘蓝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增加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菌丝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其丧失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