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7篇
  6篇
综合类   26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261.
"三个1亿人"提倡的就近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否可行取决于农民工是否具备就近城镇化意愿。本文基于务工距离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贵阳市1 02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O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距离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城意愿,当务工距离越远时,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应越低,这一结论在克服选择性偏差后依然成立。务工距离也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越不大可能实现家庭式迁移和城市稳定定居。研究阐明了支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农民工主观留城意愿、重点关注原户籍地与打工城市较近的农民工和吸引劳动力就近务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2.
针对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农户生计策略发生变化的现实,以我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与生态足迹法,利用典型村入户调查数据,从农户生计的策略变迁及其生态效应出发,探析农户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路径及结果。研究表明:1)红寺堡区移民生计策略类型差异显著,可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兼业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五种类型,移民前后对比发现,移民搬迁促进了农户生计由单一化向多样化、非农化转变;2)随着移民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户比重缩小,非农业主导型、非农业型农户比重增大,移民生计非农化和多样化趋势不断增强;3)移民人均生态足迹由移民前的0.944 hm2/人下降到移民后的0.618 hm2/人,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对耕地、草地、林地资源的依赖性降低,而对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4)移民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是农村环境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家庭生产和消费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有利于生计策略的调控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建立。  相似文献   
263.
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频繁转换工作,已经成为农民工市场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工作转换产生的收入效应,反映了人力资本与岗位的匹配效率,而人力资本在农民工工作转换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基于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RUMIC)面板数据,运用内生转置模型,估计了工作转换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的影响,探讨专用人力资本和通用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农民工换工作现象较为普遍,34.5%的农民工有换工作的经历。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工作转换提升了通用人力资本回报(教育回报),却降低了专用人力资本回报(培训和工作经验回报):转换工作的农民工其教育的回报大于未转换者,转换工作农民工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为3.18%,略高于未转换者2.25%的回报率。而未转换工作的农民工其培训收益大于转换者的培训收益(10.11%VS 8.36%),未转换者工作经验回报也高于转换者,未转换者外出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增加1.09%,而转换者外出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仅增加0.93%。研究表明,工作转换并不利于农民工收入增加及就业质量提升。因此,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应鼓励农民工稳定就业、适度流动。  相似文献   
264.
贵港市返乡农民工现状及再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农民工输入地调查、农户抽样调查及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贵港市返乡农民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领导,搞好指导服务;加大宣传,鼓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岗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提高返乡农民工培训质量,增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发展农业集约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265.
城市女性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有生力量。通过对城市女性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及体育健身情况调查,了解她们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体育参与的有关因素,为提高城市女性农民工的健康水平和体育参与意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66.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研究是近几年来政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要注意的问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农民工的再分层研究;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调查研究;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的可操作性程度;区分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行为的种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67.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子女与其父辈相比在自身素质和适应、融入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和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途径,让农民工子女率先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268.
特殊的国情使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分析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经济社会效用,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与国情的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9.
基于CHIP2013全国调查数据,引入家庭消费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两个家庭发展能力的中介变量,探讨就业质量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方面,就业质量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具体表现为就业质量每增加1个单位,农民工主观幸福感提升1.1%。另一方面,家庭发展能力在就业质量与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比例达到47.73%。其中,家庭消费能力的中介比例约为40.56%,高于家庭风险应对能力的中介比例,其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70.
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渠道单一的问题,分析406份沈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务工经历降低了农民工对关系型渠道的依赖;搜寻成本低及可调配的社会资源丰富是农民工选择关系渠道就业的主要原因;性别及母亲职业声望对农民工就业渠道选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