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7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林业   300篇
农学   314篇
基础科学   107篇
  550篇
综合类   2104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694篇
园艺   166篇
植物保护   62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31.
南宋诗人姜特立所著的《梅山续稿》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诗文集。与大多数诗人不同的是姜特立在诗中塑造了独特的食(药)用菌意象。"意象"塑造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可以准确把握诗人创作倾向,思想所指和情感蕴含。选择《香菌诗》、《子陵瀬》、《人送岩桂之二》、《感物》4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诗中食(药)用菌意象进行解读。探讨诗中的意象内蕴,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以丰富我车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32.
药用植物腊叶塑封标本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药用植物腊叶塑封标本制作中采集——压制——装订上台纸——塑封等各环节的方法,尤其针对标本制作中存在的变色、叶片脱落等问题提出了用5%酒精溶液浸泡、0.3%沸盐水浸泡、烘干箱烘干、硅胶干燥、醋酸铜溶液保色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3.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检测柑橘中5种杀螨剂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后,取有机相用Qu EChERS方法净化,利用GC-MS/MS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5种杀螨剂在0.005~0.5mg/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0.996,方法定量限为0.005 mg/kg。在0.005、0.01和0.1mg/kg 3种添加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70.6%~111.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14.64%。本方法简便、重现性良好,可用于柑橘类水果样品中杀螨剂的日常检测。  相似文献   
34.
35.
没食子酸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没食子酸(gallic acid,简称GA)在水稻叶片上的残留时间,并在检测水稻叶片上残留量的同时接种病原菌,调查接种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情况,以确定GA在水稻叶片上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研究结果表明,GA不具有内渗作用,只残留在水稻叶片的表面。分别用100、200和400 mg/L的浓度处理叶片后,GA在叶片表面的残留时间分别为16、24和28 d。200 mg/L浓度处理叶片后,G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作用的持效期为16 d。研究结果可为有效使用GA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广西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SM2)残留情况,本研究采用磺胺二甲嘧啶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SM2-CLEIA)对2013-2017年采集的4 637份动物源性产品进行检测,共检出超标样品122份,涉及鲜乳、猪肉、水产品和猪尿,其中超标猪尿92份,SM2含量100.51~860.44 μg/kg,猪尿中抗生素残留会污染水体、土壤,再通过动植物的富集作用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应引起重视;而本次受检的水牛奶、鸡肝脏、鸭肝脏、鸭肉均合格。所有受检样品超标率逐年下降,同时规模化养殖场样品合格率高于农村散养户、超市高于农贸市场。不同年份超标样品含量以2014年最高。采用食品安全指数(IFS)对广西动物源性食品中SM2残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均远小于1,说明在广西地区,现有的SM2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低。  相似文献   
37.
程坚  李婷婷  娄鹏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69-71,160
将中国和欧盟动物源性产品中药物残留标准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TBT/SPS预警数据库,找出二者差异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8.
Increasing soil carbon (C) in arable soil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yields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SOC and SIC)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in a calcareous soil of the eastern Indo-Gangetic Plains of India. The treatments were as follows: conventional-till rice and wheat (CT-CT), CT rice and zero-till wheat (CT-ZT), ZT direct seeded rice (DSR) and CT wheat (ZT-CT), ZTDSR and ZT wheat without crop residue retention (ZT-ZT), ZT-ZT with residue (ZT-ZT+R), and DSR and wheat both on permanent beds with residue (PB-PB+R). The ZT-ZT+R had the highest total SOC in both 0–15 and 15–30 cm soil layers (20% and 40% higher (p < .05) than CT-CT, respectively), whereas total SIC decreased by 11% and 15% in the respective layers under ZT-ZT+R compared with CT-CT. Non-labile SOC was the largest pool, followed by very labile, labile and less labile SOC. The benefits of ZT and residue retention were greatest for very labile SOC, which showed a significant (p < .05) increase (~50%) under ZT-ZT+R compared with CT-CT. The ZT-ZT+R sequestered ~2 Mg ha−1 total SOC in the 0–15 cm soil layer in 6 years, where CT registered significant losses. Thus, the adoption of CA should be recommended in calcareous soils, for C sequestration, and also as a reclam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39.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环境风险,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40.
广州龙洞水库红锥林下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植物鉴定,对广州市龙洞水库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林下药用植物 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库红锥人工林工区共有林下药用植物 102 种,隶属 52 科 86 属;其中林 下蕨类药用植物 7 科 7 属 7 种,林下双子叶药用植物 38 科 69 属 85 种,单子叶林下药用植物 7 科 10 属 10 种。建议选择适宜的人工林地,以耕代抚发展林下药用植物栽培;同时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林下药用植 物资源,严禁掠夺式采摘;并且鼓励当地主管部门、经营主体或社会组织加大对周边群众及游客的宣传 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