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8篇
  免费   786篇
  国内免费   1548篇
林业   1294篇
农学   647篇
基础科学   542篇
  5213篇
综合类   5661篇
农作物   133篇
水产渔业   91篇
畜牧兽医   342篇
园艺   135篇
植物保护   834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365篇
  2017年   688篇
  2016年   780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875篇
  2012年   1131篇
  2011年   1037篇
  2010年   821篇
  2009年   805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782篇
  2006年   659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同坡位条件对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半干旱区固定沙丘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为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陕西省神木市生态协会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以固定沙丘12 a龄人工长柄扁桃林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壤水分定位观测小区,使用CNC503DR型中子仪对2018年7—10月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坡位条件下长柄扁桃林地生长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坡顶与坡上0—30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坡中(上、下)与坡底表现为类似S形的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上)坡上≥坡顶坡中(下);(2)坡底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强变异性,其他4种坡位条件下为中等变异;(3)不同坡位条件下蒸散发表现为:坡底坡顶坡中(下)坡上坡中(上),坡上属强变异,而坡底则表现出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最小。[结论]不同坡位条件对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及蒸散耗水具有重要影响,坡底土壤含水量及蒸散发量均最大,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为探索广西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方法,以鹿寨县为例,运用遥感自动检测技术、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等,对地类及管理属性变化图斑进行变更,形成本期林地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文章分析了林地变更调查的关键技术方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3.
分析了农村土地价值的影响因素,并从提高土地收入保障角度寻求提高土地价值的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农村土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土地产生的直接收益,还表现在土地为农民带来的间接收益,包括土地的交换价值和潜在的发展价值。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形式多元化、种植结构调整、农民组织的重构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增加土地价值,使土地从生存保障发展为投资保障,从而提高农村土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4.
耕地损毁鉴定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损毁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耕地地面硬化、耕地地面塌陷、耕地挖损、耕地压占和耕地污染,笔者在分析耕地损毁类型特征基础之上,提出了耕地损毁鉴定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耕地破坏程度认定与耕地恢复难易程度认定相当原则,由此得到耕地损毁程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耕地损毁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损毁、分类治理利用,推进耕地复垦、引导科学种田,加强耕地保护、创新防控机制等治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为耕地损毁鉴定、复垦方案的编制、复垦措施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以阿克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两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二者与社会协同理论,同时运用熵值法、统计分析、系统评价和耦合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建立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耦合模型,然后对耦合关系进行探讨,揭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都较低;经济发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中两子系统在反正切函数模型中的协调性越来越差;两子系统在经济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时高度耦合,阿克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急需改善。  相似文献   
76.
In the Gilgel Gibe catchment in Ethiopia, local farmers intensify land use on Planosols by adjusting a traditional soil burning practice known as guie. The burning practice used to be applied in a cycle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However, more recently, farmers burn small plots to make fertile seedbeds for Eucalyptus seedlings in the first year before these trees are transplanted to larger plo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lanosols that have been subjected to burning over the last 10 yrs and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guie to land‐use intensification of these soils. Transect studies and interviews of local farmers, followed by chemical, physical and micromorphological analyses of samples from selected plo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soil properties of recently (0–2 yrs) and formerly (3–10 yrs) burnt Planosols with those of unburnt Planosol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rning practice improved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the first 2 yrs after guie. Increased amounts of exchangeable aluminium (Al) were reported in the long term. Charge fingerprints illustrate that the nutrient‐buffe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was high shortly after the practice but subsequently decreased with time. Given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on the formerly extensively used Planosol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guie on small, localized plots for raising Eucalyptus seedlings is well adapted to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context and promotes land‐use intensification on the Planosols. The increased exchangeable Al content of former Eucalyptus seedbeds merits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biophysic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burn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77.
征地区片价是政府征地时的重要依据,区域之间不合理的征地区片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决征地区片价之间的平衡问题,笔者以周口市为例,通过建立综合计算指标体系,利用Arc GIS对其进行空间插值,发现现存征地区片价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最高级别征地区片价和综合质量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重新平衡调整,建立相应的相关性方程,最后得出平衡后的征地区片价。结果表明:征地区片价的确定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区域之间的平衡也受距离、经济、周边地价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距离中心城镇近的地区最容易受到中心城镇的影响,其综合质量分影响较小,其余位于较外围的地区受综合分值影响较大,交通的便利性是平衡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一项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8.
该文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旱地主要作物栽培模式的演变形式,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等现状,解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形式以及取得的部分成绩,展望了南方旱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为南方旱地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9.
[目的]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4种玉米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的影响。[结果]4种缓释肥处理的增产效果都好于常规施肥,增产幅度为1.O%~24.8%。[结论]效果最好的是芭田复合长效I型缓释肥,比常规施肥增产24.8%。  相似文献   
80.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