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26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3篇
  65篇
综合类   507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84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株新的化能无机营养菌——聚积碳酸镁的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吐鲁番盆地分离了一株新的化能无机营养菌Tp892 4,其主要特征是聚积碳酸镁 ,只在镁盐和碳酸钠的培养基中迅速生长繁殖。细胞球形 ,成串而有规则地排列在碳酸镁的晶体中。菌落白色、坚硬、中间隆起向外散射形成雪花状。细菌能在 10~ 75℃的温度范围和 8~ 14的 pH范围内生长。致死温度 10 0℃ 5 0′ ,平均代时 0 .5hr。这与“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伯杰系统细菌手册”中描述的化能无机营养菌有明显的差别 ,至今国内外尚未见过报道。根据这些特性 ,作者认为该菌是一种新的聚积碳酸镁的化能无机营养菌 ,暂命名为吐鲁番聚镁球菌Polymagcoccusturpanensissp .nov .  相似文献   
2.
昆虫病原线虫和共生细菌培养系统中噬菌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紫外照射、温度、pH、盐度诱导五株溶源性共生菌株Xenorhabdus和Photorhabdus同时测定斯氏和异小杆属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24,S.carpacapsae ALL,S.feltiae English,S.feltiae SN,Heterorhabditis bacterophora H06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是否存在感染共生细菌的噬菌体。结果未发现噬菌斑,说明实验菌株在实验诱导条件下以及昆虫病原线虫固体培养系统中不可能诱发噬菌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对已分离到的多菌灵降解菌进行16S r DNA序列分析后,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多菌灵降解菌降解条件。用4因素6水平混合均匀设计表,综合考察培养时间、接种量、p H、温度对多菌灵降解菌降解能力的影响。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得出最终降解条件为:培养时间6 d、接种量10%、p H 4.0、温度为45℃时,最优目标函数Y(降解率)为68.65%。进一步进行盆栽试验,检测该菌在实际应用中的降解效率为59.54%。  相似文献   
4.
标准物质具有特定量值、均匀性和稳定性三大典型特征,也是其作为测量标尺的依据。转基因生物标准物质是我国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文章以转基因玉米TC1507为对象,制备了转化体特异性的新型质粒DNA标准物质pTC1507,并对其均匀性、稳定性、量值进行了评价和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质粒DNA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瓶间和瓶内均匀性,pTC1507稳定性可靠,可以在-20 ℃稳定放置6个月以上。经过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定值以及不确定度评估,pTC1507标准物质的量值是1.01±0.053。均匀性、稳定性和量值结果表明,研制的转基因玉米TC1507质粒分子标准物质符合标准物质的典型要求,可以代替传统的基体标准物质应用于转基因玉米检测,解决传统标准物质获取困难、制备复杂、成本高等不足。  相似文献   
5.
葡萄白粉病( Uncinula necator )是造成云南葡萄减产品质降低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早熟葡萄产区,白粉病的流行会使葡萄减产30%,严重减产50%。通过田间试验对几种药剂对葡萄白粉病防效进行比较,从而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第1次药后7d,新高脂膜粉剂防治效果最高,达42.92%。第2、3、4次药后,15%三唑酮防治效果最高,分别达到51.50%、57.86%、51.81%,其余生物药剂防治效果都未达到50%,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Cultivated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spontaneously hybridizes with wild/weedy related Aegilops population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ctual rates at which this hybridization occur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vide reliable empirical data on this phenomenon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crop–wild introgress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conducting risk assessments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wheat, as gene flow from wheat to Aegilops species could transfer into the wild species genes coding for traits such as resistance to herbicides, insects, diseases or environmental stresses.

RESULTS

The spontaneous hybridization rates between wheat and A. geniculata and A. triuncialis, which are very abundant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have been estima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eseta Central, the great central plateau which includes the largest area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Spain. Hybridization rates averaged 0.12% and 0.008% for A. geniculata and A. triuncialis, respectively. Hybrids were found in 26% of A. geniculata and 5% of A. triuncialis populations, at rates that can be ≤3.6% for A. geniculata and 0.24% for A. triuncialis.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Aegilops spp.–wheat hybrids in Aegilops populations indicates that gene flow can occur, although wheat is considered a crop with a low-to-medium risk for transgene escape. These data on field hybridization rates are essential for GM wheat risk assessment purposes. © 202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7.
凤舞剑  朱强  白耀博  曹丹  陶佩琳 《蔬菜》2021,(12):40-45
为了有效防控草莓根腐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徐州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分离、纯化后获取了5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碱基序列测定结果比对发现:CMGF-1是胶孢炭疽菌或其亚种,CMGF-2和CMGF-3是棒孢拟盘多毛孢或其亚种,CMGF-4和CMGF-5是串珠镰刀菌或其亚种。黑根根腐的致病菌主要是镰刀菌和拟盘多毛孢菌,而红中柱根腐的致病菌是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8.
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的定义、成因及其检测评价技术的发展,指出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评价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在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中的应用前景,特别介绍了转基因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生长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从差异基因到代谢途径,再到非预期效应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可为今后创建高效、全面、客观、公正的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和评价技术提供可能的实验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质粒分子是转基因产品核酸定量检测的一类新型标准物质,具有易制备、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协同7家实验室对转基因油菜TOPAS 19/2质粒分子进行了基因组的可替代性研究、协同实验研究及不确定度评定。T检验表明,质粒和基因组所产生的内源和外源基因标准曲线的斜率和线性相关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对多家定值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TOPAS19/2质粒分子的量值结果0.910,扩展标准不确定度(K=2)为0.01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于番茄茎部能较强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生长的内生细菌B47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生长pH5~6,最适生长温度为35℃。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淋根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和用注射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可取得81.25%和92.10%的防效,而用淋根法、注射法同时接种B47菌与病原菌的处理防效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