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79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17篇
  132篇
综合类   301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lley cropping was introduced in the humid forest zone of Cameroon to increase soil fertility in 1987, but until 1992 the adoption rate had remained low.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three types of on farm trials were established from fully researcher controlled to fully farmer controlled. Dur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with farmers a number of modifications were registered (1) Pruning height and frequenc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to consistently cut back at 30 cm, farmers decided to slash at ground level as they normally do while slashing the natural fallow vegetation. This equally allowed for more flexibility in time of pruning. (2) Cropping intensity and pattern: Initially, alleys were cropped each year. This however had several shortcomings. Having observ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incidental fallow period in a farmer's field, it was decided to introduce a fallow phase of at least one year. During the fallow period the plot can be used for fodder production, bee farming and production of stakes. (3) Residue management: Fire went incidentally in a farmer's tree plot after slashing, and the trees were not affected. This gave farmers an alternative way to manage the residue, by controlling the fire, before bringing in other crops such as groundnut and cassava. (4) Agroforestry species: Because Leucaena leucocephala, in spite of it soil fertility restoration potential, rapidly became a noxious weed, farmers have asked for a less invasive species. Calliandra calothyrsus was introduced for this purpose and became a good bee forage. With these modifications, the original alley cropping system has evolved into a rotational tree fallow with higher adoption potential. From about 15 farmers who were testing the technology in 1992, the number increased to 52 in 1996, 120 in 1997 and 236 in 1998.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2.
饲料添加剂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功能、促进动物健康生长等诸多优势。然而,滥用饲料添加剂已经对动物、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是养殖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重要表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的整合框架,利用江西省、湖北省和云南省水禽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两个维度,分析在规则约束下水禽养殖户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意愿与行为。结果表明,受访者表现出较高的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意愿,均值为3.764,但实际行为偏低,均值为3.216。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均对水禽养殖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效应依次减弱;结果意识正向影响责任归属,而责任归属和感知收益共同激活个人规范。意愿与个人规范对水禽养殖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意愿的影响更大,但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现象。据此,提出应采取措施提升水禽养殖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积极态度,强化水禽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环境责任,营造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氛围,加大政策支持和补贴力度,加强监管与督察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周年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球囊霉素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休闲-玉米和全年休闲4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及有机碳(S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休闲-玉米、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相比,全年休闲能显著增加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在不同团聚体粒级下,与休闲-玉米相比,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和全年休闲均能有效增加GRSP和SOC的含量,且全年休闲效果更佳;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GRSP对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有直接的正面影响,对团聚体稳定性有间接影响,各因子对平均质量直径的总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WSA>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DOC>总GRSP>SOC>易提取GRSP;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团聚体粒级下GRSP与SOC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粒级下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有助于恢复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4.
利用对浙江省230名规模以上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其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愿意参与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数明显高于不愿参与培训的农民;性别、文化程度、从事本产业年限、收入结构、产业经营中遇到技术问题的情况、技能对收入提高率的感知、培训对收入提高率的感知、对政府培训补贴率的感知以及外部环境对技能要求的感知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利用云南省13个州(市)25县(市、区)25个村的1 225份样本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户沼气使用意愿的显著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有5个因素对农户目前沼气的使用情况有显著影响,根据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家庭劳动力数量(f1)、沼气的通达性(f4)、农户饲养牲畜状况(f5)、家庭经济状况(f3)、耕地面积(f2)。建议今后在制定农村沼气发展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后续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和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6.
为探寻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下的适宜施氮量,在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与不覆盖条件下,分别设置75、150和225kg·hm-2三个施氮量,分析了休闲期覆盖配施氮肥对旱地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其中播种期土壤水分增加70~81mm,其蓄水保墒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休闲期覆盖促进了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增加了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休闲期覆盖配施氮素150kg·hm-2时,蓄水、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7.
为提高休闲期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利用1981—2020年陇东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定位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小麦田休闲期间降水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40年陇东黄土高原休闲期降水以14 mm/10 a的速率增加,降雨总日数和小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中雨、大雨日数呈弱增加趋势;(2)近40年休闲期1 m土层平均以9.5 mm/10 d的速率充水,贮水量平均增加97 mm,21世纪以来贮水量增加明显;(3)休闲期降水与1 m土层贮水增量符合二次函数关系,1 m土层开始贮存水分的降水阈值为175 mm,贮水增量与中、大雨总日数相关性最高,前期降水主要以土壤蒸发消耗为主,后期降水则大部贮存于土壤中;(4)休闲期1 m土层平均贮水效率为0.27,贮水效率随着麦收时的土壤墒情增加而线性递减,当麦收时1 m土层贮水量小于田间持水量的45%~48%时,贮水效率较高,1 m土层水分得到充分补充的降水阈值为388 mm。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近40年陇东黄土高原休闲期降水和土壤贮水的转化规律,同时为指导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韩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807-6808,6812
农户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最基本、最直接的单元,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决策主体,农户的支持和配合是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以此为出发点,该研究基于对南京市、徐州市的问卷调查结果,利用Probit回归模型对两市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影响作用和程度大小,并对两市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应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明晰宅基地产权等建议,推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9.
基于对四川省武胜县的调研,分析了武胜县耕地撂荒的现状及原因,研究发现造成四川省武胜县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来自4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制耕地撂荒蔓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0.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休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磷肥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比为1∶0.5和1∶0.75时,增加施氮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及成穗率,可显著提高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降低不可育小穗数,从而提高穗数、穗粒数及产量;施氮量为150 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及成穗率,可显著提高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氮磷比为1∶1较1∶0.5提高成穗率13.10%,从而提高穗数22.7%,提高穗粒数3.79%,提高产量18.92%;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成穗率、穗长、可育小穗数、不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以氮磷比为1∶0.75最高,1∶1居中,1∶0.5最低,其中,氮磷比为1∶0.75较1∶0.5提高成穗率11.43%,提高穗数19.35%,提高穗粒数4.95%,提高产量17.31%;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磷比为1∶0.75对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叶面积、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施氮量为150 kg/hm2、氮磷比为1∶1时效果更好。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期群体茎数与穗数、穗粒数密切相关,且与穗数关系更密切;生育中后期单株叶面积与穗数、穗粒数相关较密切,且与穗数关系更密切。总之,休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肥180 kg/hm2、氮磷比为1∶0.75时更有利于促进群体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叶面积,从而提高干物质量;有利于提高穗数、穗粒数,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