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7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林业   1054篇
农学   792篇
基础科学   40篇
  414篇
综合类   3139篇
农作物   452篇
水产渔业   610篇
畜牧兽医   1384篇
园艺   432篇
植物保护   37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510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81.
低温对罗非鱼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低温适应对罗非鱼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的1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849个位点。耐寒品系检测到的位点数为411个,对照组为438个,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72和104个,总甲基化率分别为17.52%和23.74%;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7个和65个,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00%和14.84%;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5个和39个,半甲基化率分别为8.52%和8.90%。结果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的总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半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下降了6.22%,其中以全甲基化位点变异为主,其下降幅度比例明显,为5.84%。由此可见,经过连续多代的低温胁迫可导致尼罗罗非鱼DNA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发生了去甲基化反应,表现为基因组甲基化程度降低的特征,说明了DNA甲基化与罗非鱼抗寒性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2.
13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DNA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白鲟科和鲟科的13种鲟鱼为研究对象,设计7对特异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线粒体DNA(mtDNA),扩增片段大小在2~3kb,总长度约为整个mtDNA的97%。同时利用3个限制性内切酶,即Mbo、CfoⅠ和HaeⅢ对13种鲟形目鱼类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总共检出233条电泳带,其中209条有多态现象,表明鲟形目鱼类mtDNA存在广泛变异。但是各个扩增片段的变异程度并不相同,其中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的RFLP多态性较丰富,其次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而两个rRNA基因最贫乏。说明在鲟形目鱼类mtDNA的进化中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速率最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次之,rRNA基因最慢。分子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鲟科的6种鱼与匙吻鲟和白鲟分成两大支;鲟科中两种鳇鱼没有聚到一起,支持了鳇鱼不能作独立分类单元的观点。本研究旨为鲟形目鱼类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3.
为探讨花粉管导入外源DNA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以早D502玉米自交系、78599玉米自交系及大豆(丹304)为DNA供体,分别采用柱头涂抹法、开苞导入法、花粉粒浸泡法进行转化,比较3种方法导入后的结实率及变异率。结果表明:开苞导入法结实率最高,其变异率仅为1.4%;花粉粒浸泡法的结实率和变异率均最低;柱头涂抹法结实率较低,但变异率较高。2007年和2009年的导入结果显示,将花粉管导入外源NDA技术作为常规育种辅助手段是完全可行的,对促进植物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84.
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单纯考虑疫情肆虐现实而漠视引种需求的官僚做法,和单纯考虑引种需求而漠视疫情肆虐现实的盲动做法,斗争颇为激烈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陆续修订,并分别自2021年5月1日、2022年12月1日、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在此背景下的规模化猪场引种该咋办?根据疫情防控经验和历史上的引种教训,笔者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曾经形成了一套兼顾供需双方动物防疫要求、保障种猪引进质量的方法。现依照法律法规的修订进行了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后的规模化猪场引种实务要求科学制定引种方案、提前备妥隔离条件、引种团队现场核验给力、三管齐下保种猪个体质量、无损运输的措施全面到位、落地后依法报告和隔离。  相似文献   
985.
在(25.8±1.7)℃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g在不同时间(7、15、25和40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d、25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d组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d与25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5d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d组尽管FR显著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  相似文献   
986.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MSA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涛  杨爱国  吴彪  周丽青 《水产学报》2010,34(9):1335-1342
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DNA甲基化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DNA甲基化率与壳宽、总重等表型值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壳长、壳高、软体重和闭壳肌重4个性状表型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闭壳肌重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虾夷扇贝、栉孔扇贝、F1代、F2代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2.79%、24.13%、19.98%、20.18%,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两种扇贝杂交的结果;F1代的甲基化模式经过了重新调整,其变化相对其亲本主要有4种类型:甲基化水平相同、去甲基化、超甲基化、次甲基化,且去甲基化位点多于超甲基化位点。结果证实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丰富了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87.
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糖体DNA通常被选作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核糖体DNA中IGS部分序列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生长。报道了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序列的分离和序列特征。中华绒螯蟹核糖体DNA全长11660bp,包括18S(1873bp),ITS1(317bp),5.8S(163bp),ITS2(614bp),28S(4461bp)和IGS(4240bp);不同部分AT含量在40.1%~48.6%之间,低于果蝇(55.8%~80.0%),高于鲤(22.0%~43.7%)。平均100个核苷酸含简单重复序列(SSR)数由高到低依次为ITS2(0.98%),IGS(0.49%),28S(0.38%),ITS1(0.32%),18S(0.21%),5.8S(0%)。个体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个体内存在两类ITS2序列,其中一类在405nt处有一12bp(CGCAGGACCACC)插入序列。中华绒螯蟹rDNA的IGS部分长4240bp,AT含量为42.6%。IGS部分包含一个有约7个连续136~139bp单元组成的重复序列区,重复序列单元中存在XhoⅠ内切酶位点,为河蟹特有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区后有一个由182个碱基对...  相似文献   
988.
利用Genbank中大西洋鳕的7对微卫星引物,对太平洋鳕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这7对引物均可较稳定地扩增出条带,它们分别是Gmo2、Gmo3、Gmo8、Gmo19、Gmo35、Gmo36、Gmo37,并且扩增出的7个位点均表现出多态性,共获得69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为4~17,大小为111~227bp。在7个位点上2种鱼的等位基因的大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Gmo37在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中扩增出的条带的长度差异最大,基本无重合部分,分别为220~290bp和144~226bp,本研究结果以期对2种鳕科鱼类遗传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89.
微卫星标记对红鳍东方鲀繁殖的指导应用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有设计的20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6尾红鳍东方鲀亲鱼(10尾♂,6尾♀)的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望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等进行了检测.据此设计了10对亲鱼配组,获得10个子代家系.其中母本中16和8号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期望杂合度较其他亲本高,将其分别与3个父本配组,其他则参照遗传距离进行配组.于次年,对F110个家系的体质量、体长均值进行了比对,发现16♀与11♂配组得到的子代体质量、体长均值为最大.8♀和10♂配组得到的子代体质量、体长均值最小.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子代杂种优势与亲本个体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90.
介绍了RAPD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甲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优点,并综述了近几年RAPD技术在甲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