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1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13篇
  60篇
综合类   7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刀法,分层次取样,研究草坡河小流域4种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结果】在新生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地表裸露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和人工种植样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持水能力较对照样地(完全未遭地震破坏)差。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速率和75 min渗透总量在4种处理样地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人工种植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地表裸露样地。土壤入渗性能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的关系不显著。运用综合判断值(F)评价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土壤入渗性能优劣,表现为对照样地(1.2569)>人工种植样地(-0.2252)>自然恢复样地(-0.4578)>地表裸露样地(-0.5738);回归分析表明:通用经验模型和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于地震区域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Kostiakov模型次之,Philip模型最差。【结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水分入渗存在影响,汶川震区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1 g•cm-3左右,土壤总孔隙度50%左右,非毛管孔隙度20%-40%,土壤入渗性能最好。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植被等措施可以调控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2.
蓝红星  郑长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88-3590,3595
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灾情进行了分析,整理了震后国家及四川省出台的有关综合、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住房、产业扶持、就业保障8个方面的政策环境,明确了灾后重建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以及"六有"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从家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精神家园重建、对口支援5方面分析了四川现在的恢复情况。最后,结合四川受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与各方面的优势,提出下一阶段恢复重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
为明确地震破坏农用地和采矿破坏农用地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地震破坏农用地的整理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破坏农用地和矿山开采破坏农用地的破坏土地原因、机理、规模、类型和破坏土地整理工作思路都有异同,可根据异同借鉴已成熟的土地整理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破坏农用地进行整理,以便更快捷地为地震后土地整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4.
时间迭代步长对单层网壳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地震作用下网壳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及动力稳定分析过程中,不同的计算时间迭代步长对网壳的动力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动力稳定临界荷载的判断。针对两个网壳实例就时间迭代步长对其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在兼顾计算精度及计算量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此类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时间迭代步长的选取建议。  相似文献   
95.
地震和暴雨工况下边(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和暴雨同时作用是自然界中引发边(滑)坡灾害的一种极端工况.在分析地震和暴雨同时作用于边(滑)坡的稳定性时,现行规范只能采用将地震及暴雨影响简单叠加的方法.采用GEO-SLOPE软件,对川藏公路和西攀高速公路上的典型边(滑)坡工点,采用动力有限元与极限平衡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它们在地震和暴雨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探索采用将地震与暴雨工况简单叠加,以及地震和暴雨耦合分析这两种方法评价边(滑)坡稳定性的差别,并对现行规范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地震和暴雨的耦合作用对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大于地震、暴雨单独作用的叠加对边(滑)坡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6.
地震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兰  卢国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612-8613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国内外地震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现状,分析了毛彦龙等学者提出的累进破坏效应结论,并基于此探讨了地震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
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率及水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土石结构松散,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易产生剧烈沟蚀,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研究堆积体水流泥沙输移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野外调查结果,采用4种石土比(质量比分别为0∶1、1∶3、1∶2和1∶1),3级流量(4、8、12 L min-1),在近临界休止角34°和36°条件下进行放水冲刷试验,研究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土壤侵蚀率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冲刷时间的推延,土壤侵蚀率、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逐渐减小,水流剪切力先增加后减小,过水断面单位能量先减后增再减小。全土以及石土比分别为1∶3和1∶1条件下,土壤侵蚀率、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过水断面单位能量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石土比1∶2条件下,土壤侵蚀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过水断面单位能量随流量的增加,变化规律不稳定。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过水断面单位能量对土壤侵蚀率的影响均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而单位水流功率的影响不显著。该结果可为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
在汶川—芦山两次强震作用下,先天脆弱与高风险并存的武都—泸定一线山区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理单元。灾区生境重建是4·20灾后重建的重点、难点,也是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以宝兴河流域农村居住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地形、气象、植被、地质灾害、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等影响适宜性的关键因子,开展农村居住地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山区农村居住地适宜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海拔、坡度、坡向指向,且集中分布在世界遗产保护区及其外围。海拔2 900m以下、坡度小于30°且阳坡、半阳坡地带是适宜性及次适宜性的主要分布区,具有沿河流及两侧集聚分布的特征,说明地形条件是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子;(2)海拔2 900m以上、坡度大于30°且半阴坡、阴坡地带是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的分布区域,这与山高坡陡、热量不足等局地植被生境限制条件有关;(3)农村居住地适宜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适宜区占总面积的16.79%,次适宜区占26.93%,较不适宜区占32.47%,不适宜区占23.81%。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区安全选址与生境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9.
汶川地震灾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高程、坡度、坡向3种地形因子关系,为汶川地震灾区环境监测及修复、水土保持、灾害评估与防治等工作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汶川地震灾区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高程小于3 000m的各高程带、各坡度带中平均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度减少,低植被覆盖度增加的比例均与高程、坡度呈负相关。高程低于500m,500~1 000m区域和坡度小于5°的区域其植被受地震影响大,恢复周期更长,截至2015年5月,尚未达到震前水平。各坡向区平均植被覆盖度,高、中、低植被覆盖度比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无明显差异,东、南、东南、北方向各等级植被覆盖度比例已达到震前水平。[结论]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之间关系密切,植被覆盖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地形变化出发。  相似文献   
100.
张波  王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361-12362,12381
对汶川地震中汉中地区农房的震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震害主要从增加强度,增强连接等提出提高生土结构抗震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