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林业   85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172篇
  125篇
综合类   363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不同有机物料对灌漠土重金属累积特征及作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灌漠土中重金属含量、形态赋存特征及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有机物料农业安全利用及土壤有机培肥中重金属累积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利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鸡粪、牛粪、猪粪、菌渣、污泥和沼渣对灌漠土几种典型重金属元素含量、赋存形态及小麦植株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 长期(7年)施用鸡粪、猪粪、污泥的处理显著增加了灌漠土中Cu、Zn含量,增加量为猪粪>鸡粪>污泥,其中Cu含量分别增加了62.20%、20.10%和10.26%,Zn含量分别增加了79.98%、39.24%和18.31%,并与施用年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种有机物料施用下Cu平均每年累积速率为4.16、1.25和0.97 mg·kg -1·a -1,Zn平均每年累积速率为11.04、4.86和2.59 mg·kg -1·a -1。但施用上述3种有机物料对Cd、Cr、Pb和Ni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用牛粪、菌渣和沼渣对灌漠土中重金属含量亦无显著影响。施用鸡粪、猪粪、污泥还显著影响了土壤中Cu、Zn赋存形态,增加了土壤中Cu、Zn各有效赋存形态的含量和占总量的比例,显著提高了灌漠土中Cu、Zn有效态的含量,显著增加了小麦根和秸秆中Cu、Zn的含量,其中猪粪影响最大。【结论】 猪粪、鸡粪、污泥长期施用可导致灌漠土中Cu、Zn快速累积并提高Cu、Zn的生物有效性,其中猪粪的作用尤为明显。在施用有机物料培肥土壤时,要特别关注其中Cu、Zn的含量,以确保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2.
矮砧密植苹果树连续开沟定距栽植机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果树栽植劳动强度大、株距控制精度低的现状,该文开展了基于标准化栽培模式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设计了矮砧密植苹果栽植机,解决了果树幼苗栽植作业中存在的机械化关键技术难题:连续宽深开沟、果苗直立栽植、株距精确控制。采用V型双圆盘开沟器实现连续宽深开沟;通过人工辅助喂苗、栅杆定位装置辅助定位、夹持输送装置扶苗、刮板式覆土器回土及橡胶镇压轮压实土壤等系列环节,完成果苗直立栽植;定距栽植控制装置通过光电传感器感应前一棵树苗位置后启动下一棵树苗夹持运行并完成栽植,实现了株距的精确控制。该机开沟深度为0~40 cm可调,开沟宽度为30~37 cm,作业速度为0.8~1.5 km/h。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工作稳定,栽植效果良好,平均栽植合格率为93.79%,平均栽植深度合格率为91.43%,平均株距变异系数为5.03%,栽植效率720株/h,是人工栽植效率的36倍,满足现代标准果园机械化生产要求。种植环节机械化的实现,可为后续管理环节及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提供可行性保障。  相似文献   
93.
利用自行设计的双土槽径流小区系统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分析了沟蚀发育不同阶段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发育初期,沟头溯源侵蚀占主导地位,侵蚀产沙量呈增加趋势;坡面侵蚀发育中期,沟蚀的宽度和深度变化已属于切沟形态发育的范围,导致了侵蚀产沙量的急剧增加;坡面侵蚀发育后期,沟蚀发育过程处于后期稳定阶段,侵蚀产沙量变化伏动较小。在坡面侵蚀发育初期、中期和后期,沟蚀分别占坡面总侵蚀产沙量的28.7%,70.4%和37.1%。  相似文献   
94.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试验资料,利用FAO-56推荐的分段单值法和双值法构建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晚稻的作物系数曲线,分析了调整灌溉或降雨后的最大作物系数值对双值法水稻作物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根据2004年实测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晚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及乳熟期的作物系数实测值分别为1.14、1.49、1.43和1.12。分段单值法得到初始生长期、生育中期和后期的作物系数分别为1.1、1.39和0.79。降雨频繁阶段或灌溉阶段,对最大作物系数作调整后,减小了双值法作物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验证结果表明,2004年晚稻累积蒸发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42%~16.24%,以基于调整后的双值法作物系数的晚稻蒸发蒸腾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5.
果实的精准识别和定位是智能采摘面临的难题之一。基于双目立体视觉,提出了一种针对户外重叠柑橘的三维空间定位方法。首先,从双目左右图像中提取重叠柑橘果实轮廓并进行高斯平滑,通过曲率分析,找出异常的轮廓像素点;其次,依次连接相邻两个异常像素点,分析该线段上的像素点到柑橘轮廓的距离,在相邻两正常线段的交点处完成重叠柑橘轮廓分割,并通过寻找异常线段剔除对应的非柑橘轮廓像素点;再者,采用最小二乘椭圆拟合方法重建柑橘目标轮廓,并获取柑橘的中心;最后,根据双目极线约束和图像相似度,对重叠柑橘中心点进行匹配,并基于视差原理计算柑橘中心的深度值及三维空间坐标,确定重叠柑橘的遮挡关系。户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定位误差为6.38 mm,满足柑橘采摘机器人户外采摘作业的定位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6.
基于边缘检测和区域定位的玉米根茎导航线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玉米根茎图像信息,提出一种基于边缘检测和区域定位的玉米根茎导航线提取方法。首先,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自动分割2G-R-B灰度图像,得到二值化图像,结合形态学处理、位置/面积去噪方法提高二值化图像质量,对去噪图像按列累加得到列像素累加曲线;针对传统方法得到的特征点中伪特征点较多的问题,引入高斯滤波器平滑累加曲线,并运用极值法减少玉米根茎伪特征点的干扰,在提取玉米茎秆边缘直线时,提出基于最远茎秆成像宽度的双侧边缘判别思路,通过扫描每条边缘直线的四边形封闭邻域有效剔除伪边缘直线;最后,根据边缘直线二次定位玉米的根茎区域范围,并剔除伪特征点,采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方法准确提取导航线。试验表明,本文算法处理一幅1280像素×720像素图像耗时约236ms,特征点拟合准确率为92%。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算法精度高、实时性好,在缺苗、杂草较多和株距不标准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7.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黄志嘉  朱映  温秀军 《植物保护》2019,45(6):256-258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 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8.
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旅游目的地功能强化、信息技术影响加剧都在表明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 无法再满足的客户的需求与市场的变化,旅游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是发展旅游业的大势所趋。本文 将借助供应网络能力的研究框架,从网络定位、网络构造、网络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旅游供应链的 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9.
Reasons for performing study: The speed and position data collected by TurfTrax Racing Data Limited during UK Thoroughbred racing have potential to benefit equine science and welfare. The size (the 2006 data set alone consists of 30,932 individual horse starts across 2667 races) and nature (speed and 2D position for each horse at 4 updates per second) of the data make it a unique resource for questions in equine safety, welfare, performance, and animal locomotion.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the TurfTrax tracking system in estimating the speed and position of horses during racing. Methods: Measurements from the TurfTrax wireless tracking system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survey‐grad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 Results: The TurfTrax system was found to give position measurements to within ± 11 and ± 64 cm in the fore‐aft and lateral directions, respectively, averaging ± 38 cm (interquartile range) and speed to within 0.15 m/s. Potential relevance: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TurfTrax system are of sufficient accuracy to inform new diagnoses, training regimens and basic locomotor scientific studies. The position data can provide the precise distance, going, inclination, rate of turn and pack positioning through which each horse has raced. The speed profile can be used to examine the level of exertion, effect of training regimens and influence of racecourse features on performance. A first clinical application would be to analyse retrospectively these factors on occurrence of injury to compare with past training regimens, levels of exertion, and/or racecour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0.
半闭弯尾姬蜂触角感觉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半闭弯尾姬蜂触角表面的超微形态.结果表明,在雌、雄蜂的触角上共存在着7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Boehm氏鬃毛、柱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钟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