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林业   204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338篇
  219篇
综合类   387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树微纤丝角的变异及其与木材性质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纤丝角为细胞次生壁S2层微纤丝排列方向与细胞主轴所形成的夹角,与木材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7个杨树无性系(14株样木)胸径处各年轮的微纤丝角,并对应分析和测定了各年轮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杨树微纤丝角在年轮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径向变异规律为从髓心向外以微纤丝角逐渐降低,年轮间的平均微纤丝角在7.8旱?8褐洌荒静幕久芏取⑾宋ざ取⑾宋矶群拖宋睾吭谀曷旨湟泊嬖谙灾钜臁O喙胤治霰砻鳎⑾怂拷怯肽静幕久芏取⑾宋ざ取⑾宋矶群拖宋睾看嬖谙灾母合喙毓叵??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0.586、-0.516和-0.660。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项式方程可较好地描述杨树微纤丝角与所测定的木材性质的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45以上(n=125)。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在今后针对杨树材性改良的育种计划中,微纤丝角是一个重要的选育和改良指标。图3表3参34。  相似文献   
52.
通过选择6种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常绿植物,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不同树种叶片的接触角,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6种常绿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绿植物叶片正面接触角越大,滞尘能力越小;表面叶孔越多,粗糙度越大,滞尘能力越强。研究成果可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3.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优势,为林分内优势树种;(2)林分各混交类型的比例相差不大,林分整体呈中度混交状态;(3)林分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相对较多,基于胸径、树高得到的平均大小比数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客观反映林分的分化规律;(4)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4,属于随机分布,林下伴生树种以集聚分布为主,但优势树种的随机分布趋势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4.
巴西橡胶树不同抗风性品系木材胞壁纤丝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X射线(002)衍射的Cave法,对巴西橡胶树的13个具不同抗风力的品系PR107、海垦1、RRIM600、PB86、GT1等主干和枝干木材纤维壁的(微)纤丝角,进行了初步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主和枝干木材纤维壁S2层的纤丝角,在抗风和弱抗风品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品系的抗风力与木材纤维S2层纤丝角度有一定的关系,抗风品系的木材纤维壁S2层纤丝角度较小,弱抗风品系的纤丝角度较大;主干木材纤维S2层纤丝角度小于枝干材的纤丝角度。  相似文献   
55.
基于逆向工程的搅浆刀作业性能界定与关键设计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田搅浆是基于稻作制度的独立机械化作业环节,搅浆刀是进行搅浆农艺处理的专用刀具,但目前缺乏针对搅浆的农艺界定及搅浆刀专用设计参数研究。本文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获取搅浆刀的关键几何参数,并对搅浆作业和搅浆刀的设计方法进行定义。通过与常规旋耕刀(R245)进行分析对比提出搅浆刀的专用设计参数,进而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探讨搅浆刀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搅浆刀的楔面入土效应是保障其水田搅浆性能的关键,该效应所对应的搅浆刀设计参数被定义为侧切刃楔角,侧切刃楔角与侧切刃刀面宽度2个关键设计参数决定了搅浆刀入土过程的侧向搅浆作业强度。与R245旋耕刀相比,侧切刃楔角是搅浆刀设计的显著特点,搅浆刀的侧切刃静态楔角高于动态楔角,而R245的侧切刀面是一平直刀面(楔角为0°),在正切刃区域,搅浆刀与旋耕刀的楔角变化基本一致。基于田间土壤条件的原位台架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搅浆刀专用设计参数对保障起浆、水田埋草等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究影响负压反馈射流喷头水力性能的重要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程度,并选出综合水力性能最优下的重要参数组合,首先设计了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根据试验要求分别加工出3种长度(4.2,5.6,7.0 cm)的喷管、3种直径(3,4,5 mm)的喷嘴,以及射流进口宽×深为4 mm×8 mm、位差1.80 mm、侧壁夹角20°、劈距28.0 mm、3种喷射仰角(20°,30°,40°)的射流机构,用于水力性能测试.采用综合评分法和极差分析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并引入了射程和喷灌均匀系数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喷头综合水力性能的重要参数,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喷射仰角、主副喷嘴直径、工作压力、主副喷管长度.得到了在此射流机构下的最优重要参数组合为工作压力0.35 MPa、主×副喷嘴直径5 mm×4 mm、喷射仰角30°、主×副喷管长度4.2 cm×4.2 cm.试验结果可为该型国产喷头的产品化和未来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7.
为深入对比污水处理池中搅拌器不同安放角度对其水力特性的影响,文中基于Fluent对搅拌器在不同安放角度下的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适合搅拌器工作的较优工况.利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及 SIMPLEC 算法对不同工况进行模拟,对比相应的流速分布和搅拌器中心所在平面的速度分量.结果表明:当搅拌器安放角度为-15°时,处理池内平均流速较高该工况下处理池内平均流速较高且搅拌器消耗的功率较小.通过分析搅拌器安放位置中心横断面的速度分量发现,经过搅拌器的水体呈现螺旋状向流向方向发展;在直角坐标系中3个方向速度分量各不相同.在搅拌器安放角度为-15°时,水体流速在轴y,z分量较大且不与墙体冲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适当改变搅拌器的安放角度,可以有效改善水体循环流动,优化搅拌器的搅拌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潜水搅拌器的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针对江苏地区油菜免耕播种机作业时存在易堵塞、种床清洁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齿盘式秸秆移位装置,通过运动力学分析确定秸秆移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离散元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得出秸秆移位装置工作时的最佳参数组合,最后进行台架试验验证仿真试验准确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秸秆清除率与位移偏角以及前进速度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当前进速度一定时,位移偏角越大,装置的秸秆清除效果越好;当位移偏角一定时,前进速度越大,装置的秸秆清除效果越好。当前进速度为0.6 m/s、位移偏角为30°时,秸秆清除率达到最大值64.70%。台架验证试验表明,当机具前进速度为0.6 m/s、齿盘位移偏角为30°时秸秆清除效果较好,此时秸秆清除率为60.69%。试验结果表明齿盘式秸秆移位装置的设计基本满足油菜播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59.
ABSTRAC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Matsumae area of Hokkaido, Japan, during June and July 2002,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ntrance designs on the catch efficiency of fish traps by fishing with commercial traps (entrance inclination angle [α] = 37°; funnel length of entrance [ L f ] = 22 cm) and experimental traps. The experimental traps were of the same size and similar design as commercial traps, with different entrance inclination angles (trap E1: α = 46°; E2: α = 27°; E3: α = 0°; all L f  = 22 cm) or funnel lengths (E4: α = 37°, L f  = 8 cm). In total, 2200 fish during 200 trap hauls were captured. The cat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using both traps E2 and the commercial trap than with trap E3 ( P  < 0.05), and the catch of trap E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mercial tra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fish body length or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body length among trap types (E1, E2, E3 and commercial). The funnel length of the entrance also affected the catch of traps. Trap E4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atches than the commercial trap ( P  = 0.04) when traps were deployed for a 1-day soak time. Fish body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rap E4 and the commercial tra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tch can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rap entrance designs.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时间及花瓣张开角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采用I2-KI染色法和蔗糖培养基培养法对花瓣张开角度为A(0°~45°)、B(45°~90°)和C(90°~180°)的番茄花粉活力及花粉管长度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及花瓣张开不同角度间的花粉活力存在显著差异。花瓣张开角度A的花粉活力随着贮藏时间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室温贮藏3 d的花粉染色率最高。花瓣张开角度B和C则以采摘当天活力最强,5 d后所有花粉活力均低于5%,基本丧失萌发能力。新采摘的有活力花粉散落于蔗糖15 g/L+H3BO30.03 g/L+CaCl20.02 g/L+琼脂6 g/L的培养基表面,1~2 min即开始萌动,20 min时,花粉管长度已达到花粉粒直径的2.75倍,60 min时达到7.5倍。花粉管在培养基上相互接触会出现相互作用,抑制部分花粉管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