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9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林业   228篇
农学   193篇
基础科学   170篇
  767篇
综合类   902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20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5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土壤水运动的物理过程,提出了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以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的混合产流模式计算地表产流量,以双层土壤蒸发模式和植物蒸散发机制计算蒸散发量,并在考虑大孔隙对土壤水运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一维土壤水运动分层计算模型模拟土壤水运动。利用零通量面法确定非饱和土壤渗透系数、土壤水分率定模型其它参数。利用江苏徐州汉王水文试验站蒸渗仪实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的入渗补给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以土壤水运动为核心的水文过程及降雨入渗补给量。  相似文献   
42.
1971~2009年阜康绿洲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阜康市气象站1971~2009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估计、小波分析、距平与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阜康绿洲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周期特征、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1~2009年,阜康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波动式上升;年平均气温以0.44℃/10a的线性倾向率上升,其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43.
根据编制原则及范围,采用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利用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发的"森林合理年采伐量测算系统"和由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开发的"浙江省十二五编限数据处理系统"组成的软件,测算出奉化市合理年采伐量为49413m3.为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确定奉化市"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建议指标为46980m3,其中主伐4440 m3,抚育采伐32970 m3,更新采伐5570 m3,其它采伐4000 m3.  相似文献   
44.
降水量对湖南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61-2010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历史数据以及同期湖南省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回归、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内1961-2010年的水稻受洪涝灾害及年降水量变化影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了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重、频率高,且在2000年后受灾的严重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各降水因子中,暴雨日及大暴雨日产生的年降水量以及它们的雨日数是决定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程度的主要因子;利用时间、暴雨日的年降水量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简便地对某年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的程度进行简单的预测.  相似文献   
45.
模拟降水量对毛乌素沙柳幼苗蒸发蒸腾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春旺 《草地学报》2001,9(2):121-127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沙柳为对象,研究157.5、315、472.5和630 mm 4种人控年降水量,对沙柳幼苗蒸发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柳蒸发蒸腾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从157.5 mm增至630 mm,日蒸散量分别为1.63、3.11、4.37和5.66 mm,其中沙地蒸发量占主要部分.少量降水时,幼苗蒸腾速率明显呈现"午睡”现象,而充足降水则能消除"午睡”现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如沙地含水率、太阳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以及植物因素,如叶面积指数、叶片温度和气孔导度等,均能显著影响沙柳的蒸腾作用.  相似文献   
46.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沿祁连山山脉存在一个降水日数较多中心区域,并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降水日数的空间异常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异常和南北相反异常两种类型。根据REOF方法可将西北区东部分为5个不同降水日数气候区,即甘肃中东部及河套区、渭水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北部区、青海南部区和四川北部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冬季(或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甘肃河西及祁连山地区、宁夏南部等地夏季降水偏多(或少),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渭水流域夏季降水日数偏少(或偏多)。  相似文献   
47.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研究状况,利用较具代表性的我国西北地区北亚热带、温带驻防的25个空军机场气象台站1970~2000年历年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降水频率等方面,以气候区划区为区域分析单位,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北亚热带、温带年际降水量有从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部明显减少的分布格局。30 a间中温带干旱区东部及其以东地区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以西则基本呈上升趋势。降水强度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强度呈东南大、西北小分布,且以北亚热带湿润区和南温带干旱区南疆区上升速率表现最大。降水时间呈现减少趋势,其分布特点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上一致,由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间明显减少。近30 a来降水量东降西升,降水小时数、降水频率呈下降趋势,但小时雨强和中雨以上强度降水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降水以短时、量大为特征出现的机率在增加,降水的有效利用难度在加剧,这种特征东部比西部要明显得多。青藏高原东侧降水量和降水小时数都处于下降趋势,雨强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干旱趋势在加剧。但在高原东北侧、北侧这种趋势表现相对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48.
甘肃省年有效降水次数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利用1958-2001年甘肃省4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年有效降水次数,通过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研究其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同时利用墨西哥帽子波变换技术,对甘肃省年有效降水次数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一致性异常是甘肃省年有效降水次数的首要特征;甘肃省年有效降水次数异常区域大致分为4个关键区;从总体上看(较大时间尺度),甘肃省年有效降水次数是增加的,而从较小时间尺度看,则表现为增中有减,减中有增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49.
对钻自西昆仑山崇测冰帽6530m处18.7m长冰芯的分析得到:尘埃含量的变化影响着崇测冰帽钻点处的物质平衡———与其它气溶胶相比,沙尘微粒是冰帽钻点处降雪的主要贡献因子;以沙尘作为冰核的降雪是钻点处降水的主导形式。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地面观测资料比较显示:近60a来的冰芯积累量所反映出的冰帽降水量在减少,同时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暖季降水量在增加,而沙尘恰是连接沙漠周缘地区和附近冰川区气候变化的中介。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对于崇测冰帽冰芯中降雪积累率与尘埃沉降通量一致降低的发现具有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气候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
Annual ryegrass (Lolium rigidum) is the only weed species to have evolved resistance to the broad‐spectrum herbicide glyphosate in Australia. A population that had failed to be controlled by glyphosate was collected from a vineyard in the Adelaide Hills region of South Australia. Dose–response experiments on this population (SLR 77) showed that it was glyphosate resistant, with an LD50 that was 1.9–3.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a susceptible population (VLR 1). The movement of radiolabelled glyphosate within SLR 77 plants showed that this population did not have the differential glyphosate translocation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common to several other Australian glyphosate‐resistant populations. Subsequent analysis of shikimic acid accumulation within the plant after glyphosate treatment showed that this population accumulated significantly less shikimic acid than a susceptible population, but more than a glyphosate‐resistant population with the translocation mechanism, indicating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another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Sequencing of a portion of the SLR 77 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 gene was carried out and a mutation causing an amino acid change at position 106 from proline to threonine was identified. This mutation is likely to be responsible for glyphosate resistance in this population, as mutations in this position have been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glyphosate resistance in goosegrass (Eleusine indica) from Malaysia. This paper represents the first report of target‐site glyphosate resistance in L. rigidum and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is species has at least two mechanisms of glyphosate resistance present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