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8篇
  50篇
综合类   22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8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2015,22(3):501-516
依据柘林湾附近海域2013年2月、5月、8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定量采样数据,对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89种,全年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7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8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8;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季度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丰度的k-优势度曲线表明,4个季度的多样性水平为冬>春≈秋>夏。R型聚类结果表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可以归为一类群;曲线拟合表明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之间、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之间、丰富度指数与种类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高。Q型聚类结果表明,大致可将28个站位分成3类群或者5类群。  相似文献   
112.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 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 平均以每10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3.
根据2012年3月、5月、8月、11月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双岛湾附近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全部测站Cu、Zn、Pb、Cd、Hg、As的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2)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较为规律,除Hg含量站间差异不明显外,鱼礁区内站点的Cu、Zn、Pb、Cd、As重金属含量低于周边海域;(3)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月际变化比较明显,以8月最高、3月最低;(4)双岛湾附近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为低级,且总体潜在生态危害属轻微水平。  相似文献   
114.
2012年5月和11月对三沙湾海域水质化学需氧量( COD)进行大面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三沙湾海域COD含量变化范围为0.52~2.13 mg/L,平均含量为0.94 mg/L;水平分布特征呈西北侧向东南水域逐渐递减的趋势,白马港海域COD含量最高;秋季高于春季;平均COD含量能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化学需氧量与活性硅酸盐、无机氮、总氮及悬浮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5.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深圳特区市政绿地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对深圳特区市级公园及市政道路绿地现状进行判读,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判读结果与实地调查数据相符程度较高,尤其是面积相对较大的公园绿地;对于以乔木为主的分车道绿地,由于判读为覆盖面积,与调查面积出现一定差异;深圳市市政公园绿地中乔灌草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乔草和草坪;市政道路绿地与公园绿地相比,乔木、乔草、灌草、灌木类型比例均有所上升,草坪面积大幅减少,乔灌草复合结构依然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6.
李凡  丛旭日  张孝民 《水产学报》2021,45(8):1384-1394
根据2010—2019年夏季莱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4种大型甲壳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口虾蛄)的优势度、种间联结、空间生态位特征,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4种大型甲壳类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与摄食来源。结果显示,口虾蛄、日本蟳是目前莱州湾夏季甲壳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为群落的重要种;4种大型甲壳类的种间联结性不强,显著正联结主要出现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之间;日本蟳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45),口虾蛄(2.13)次之,中国明对虾(1.92)和三疣梭子蟹(1.93)较低;生态位重叠较高主要发生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3种之间;4种大型甲壳类营养级相近(3.02~3.28),中国明对虾生态位总面积最大,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的生态位总面积相近,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摄食来源分析表明,中国明对虾摄食双壳类比例更高,其他3种摄食来源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优势度低于口虾蛄和日本蟳,表明增殖放流虽然扩大了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种群规模,但尚未较大程度改变甲壳类群落结构。综合4种甲壳类的群落地位、种间联结性、空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营养级与营养生态位以及摄食来源的研究结果,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竞争相对较小,而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竞争较大。为最大程度发挥增殖效益,建议在确定放流地点和放流数量时,应着重考虑相近生态位物种对放流物种的竞争和限制。  相似文献   
117.
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路线、典型植物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梧桐山山地常绿阔叶林9个主要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梧桐山植被保护完好,群落平均高度集中在7~13m,郁闭度为0.80~0.95;结构分化明显,优势种突出,乔木层以黧蒴、短序润楠、浙江润楠、红楠、枫香、鸭脚木、亮叶冬青为主,下木层主要有华鼠刺、银柴、降真香、毛棉杜鹃和九节等.乔灌层植物丰富,但草本层植物种类少,覆盖率低;群落外貌春季变化明显,夏秋冬常绿,景观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8.
深圳特区市级公园用水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特区14个市级公园内的绿地、景观水体、土壤类型、植物配置方式、绿地灌溉方式、用水量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各因素与公园用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公园用水量主要受植物配置方式、绿地灌溉方式、土壤类型和景观水体换水次数等因素的影响。对深圳市建设节水型绿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9.
王雪  周荣  李丽钻  冯敏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67-6769
[目的]探讨不同绿地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对其相应的生态效果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ETM+影像将城市绿地划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3种类型,利用地统计学的原理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绿地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存在较大差异,空间异质性尺度具有“附属绿地<其他绿地<公园绿地”的规律。[结论]说明了不同绿地类型对生态功能和过程起作用的尺度是不同的;同时也说明半方差函数图的形状与地物的空间范围、大小及变化等都有关;但在不同方向上的半方差函数差异不显著,近似或趋于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120.
人类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了解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的相互作用机制。该文首先分析了深圳市199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指出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在收集社会经济数据和能源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定量计算深圳市1995—2010年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碳收支。最后,运用协整理论检验深圳市建设用地与碳排放量,农用地与碳吸收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碳排放量之间、农用地和碳吸收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深圳市不能直接通过建设用地总面积、农用地面积直接预测未来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收支。协整性分析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碳收支的关系,对于低碳经济下土地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