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1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林业   5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5篇
  53篇
综合类   881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53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国内外养羊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肉羊业在大洋洲、美洲、欧洲和一些非洲国家得到迅猛发展,世界羊肉,特别是羔羊肉的生产和消费显著增长。肉羊产业具有周转快、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在资源短缺、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还仔细分析我国肉羊生产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的优势,并结合国内外养羊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及时调整养羊业的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研究和推广先进实用的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等发展我国养羊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本文通过对两个引进品种——波尔山羊与关中奶山羊发情行为比较观察,结果发现,波尔山羊发情期三个阶段,发情初期、发情末期,尤其在发情盛期的行为没有关中奶山羊的明显,发情持续时间为26.00±8.98hr,短于关中奶山羊的40.93±8.39hr(P<0.0.1)。公羊试情结合阴道检查是准确鉴定波尔山羊发情的主要方法。本研究还提出在培育、引进或利用波尔山羊品种时,应兼顾繁殖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3.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 SP法对山羊胎儿脊髓发育中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 Tr KA的表达及其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 ,山羊胎儿脊髓灰质中存在 NGF及其受体 Tr KA,于 6周龄胚就可检测到 ,随胚龄增加 ,其表达范围及免疫反应着色程度逐渐增强。 NGF主要分布于腹角和背角的神经细胞 ,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胞质和突起 ;Tr KA的分布主要以腹角及胶状质为主 ,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胞核 ,后期胞质及突起也可见到阳性反应。在山羊胎儿脊髓白质中也可观察到 NGF及 Tr KA免疫阳性反应 ,其发育后期更为显著 ,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神经胶质细胞核、神经纤维的轴索及雪旺氏细胞。结果提示 ,NGF不仅对交感和感觉神经元的发育起作用 ,而且还与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4.
尿素水平对青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饲养试验与氮平衡试验,研究了不同尿素水平的日粮对青山羊血清总蛋白(STP)、血清清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B)、血清清球蛋白比值(A/G)、血清尿素氮(SUN)及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4个阶段,在基础日粮一致的情况下,采用4、9、14、0(对照)g/kg·DM4种不同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尿素水平极显著影响ALB、SUN浓度和GPT活性浓度(P<0.01),对血清清球比(A/G)无显著差异(P>0.05),尿素水平与STP、GLB浓度存在负相关;血清含氮生化指标STP、ALB、GLB、A/G、GPT、SUN随时间呈动态变化,出现高峰的时间比瘤胃氨浓度出现的时间平均推迟1~2h。进食尿素后,血液生化指标由平稳逐渐缓慢升高到高峰,随后又下降并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5.
利用体外发酵法研究了4种粗精比(10∶0、8∶2、6∶4和4∶6)底物对山羊瘤胃细菌产量、15NH3-N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培养液的pH值与氨态氮浓度在8h内急剧下降,而后至24h呈缓慢下降;经24h培养的细菌产量在8∶2、6∶4和4∶6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极显著地高于10∶0组(P<0.01);细菌体15N丰度以8∶2及4∶6组较高,显著高于10∶0和6∶4组(P<0.05);细菌体15N富集量以8∶2组最高,底物547.43μg15N中有120.44μg被细菌体富集,显著高于10∶0组(P<0.05),但6∶4、4∶6组与10∶0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细菌赖氨酸的相对百分组成随精饲料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胱氨酸在粗饲料组(10∶0)显著高于其它组,但各精饲料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组氨酸以8∶2组为最高,显著高于10∶0组,但与其它精饲料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6.
人工诱发鸡新城疫的攻毒条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周龄淮南麻黄鸡80羽随机平均分成4组:口鼻接种组、皮下接种组、肌肉接种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用不同稀释度的NDV攻毒,观察攻毒结果并统计死亡情况。结果不同攻毒途径的致病性有差异,肌肉注射致病性最强,皮下注射次之,滴鼻滴口最弱。不同攻毒途径所需的攻毒剂量各不相同,滴鼻滴口所需的剂量最大,皮下注射次之,肌肉注射量最小。本文对造成不同攻毒途径致病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人工诱发新城疫,建议采用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27.
选择血红蛋白(Hb)、运铁蛋白(Tf)、亮氨酸胺肽酶(LAP)、前白蛋白3(Pa3)、淀粉酶(Amy)对可能为同卵双生波尔山羊的亲缘关系鉴定。结果发现,除淀粉酶(Amy)和亮氨酸胺肽酶(Lap)外,其余位点均有多态性。由蛋白位点的基因型判定羔1、羔2基因型完全一致,是供体后代的概率为75G,受体后代的概率为22.8%,从而确认羔1、羔2的双亲为供体公羊和供体母羊。  相似文献   
28.
山羊孤雌胚胎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系统地研究了培养液微滴的大小、培养液体系及血清浓度对山羊孤雌胚胎早期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微滴以较大体积(200~500μL)的培养效果较好;在3种培养液中,添加10%的NGS对山羊孤雌胚胎的体外发育效果较好,囊胚率分别可达62.79%(81/129)、53.52%(38/71)、13.64%(12/88);mCRlaa组囊胚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显著低于SOFaa组和CRlaa组,SOFaa组优于CRlaa组,尽管SOFaa组和CRlaa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OFaa培养液,山羊孤雌胚胎体外培养72h时加入10%的NGs,500μL微滴培养,其发育效果较好,囊胚率可达62.79%。  相似文献   
29.
应用HE染色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第6周到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1.出生前山羊脊髓腹角运动神经细胞发育包括未分化期、不成熟期、发育成熟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发育过程中,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核的体积持续增长;常染色质增加,异染色质减少且趋边分布;核仁数量减少,中央核仁在第8周形成,以后逐渐发育成熟;核膜渐趋成熟。3.山羊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内膜系统的发育变化的规律与神经元的发育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30.
对3~22周龄山羊胎儿肺进行了肉眼、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7~22周龄山羊胎儿肺的外部形态与胎龄无关,肺的外部形态以左二右四叶者为多见.肺的叶间裂和右肺副裂常不完整,以浆膜、肺组织或混合性组织(肺组织及浆膜)融合;2.山羊胎儿肺的发育分为5个时期:胚胎期(3~5周)肺芽分支形成主支气管,主支气管长度不断增长并萌芽出叶支气管,均衬以假复层柱状上皮。腺状期(6~12周)以支气管树发育为主,小支气管衬以假复层和/或单层柱状上皮;终蕾呈腺状,上皮细胞由假复层柱状逐渐变为单层柱状,胞核向细胞顶端移行;终蕾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短小的微绒毛;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随着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它们均位于细胞顶部。小管期(13~14周)以呼吸部发育为主,原始肺泡开始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衬以未分化的立方上皮;终蕾腺状结构逐渐消失,终蕾上皮细胞由高矮不等的单层柱状上皮逐渐演变为立方形的原始肺泡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较多的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较发达。囊状期(第15周)呼吸部发育显著,肺内细支气管及其末端呈现出“充气”状态;部分原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Ⅱ型细胞内出现嗜锇小体。肺泡期(16~22周)以肺泡的形成和分化为主,更多的肺泡上皮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此期,毛细血管内皮与部分肺泡上皮贴近,可将肺泡上皮细胞区分为3种:Ⅰ型细胞,呈矮柱状或椭圆形,胞质中有较明显的核糖体、扩张内质网及变性线粒体;形成了由Ⅰ型细胞一基膜一内皮细胞组成的气血屏障。Ⅱ型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锇板层小体和核糖体,内质网扩张呈大小不一的泡状,多泡体出现,线粒体膨大变性,细胞游离面可见少数微绒毛。Ⅲ型细胞,为未分化细胞,呈立方形,胞体较小,胞核相对较大,呈圆或椭圆形,胞质少,呈带状.电子密度低,细胞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