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1050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6篇
  181篇
综合类   773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129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为合理开发利用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山茶科植物资源,对该区山茶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山茶科植物共有7属28种(包括变种)。对其种类占全国与福建省的比例、属的分布区类型、优势属、生活型与生态环境条件、数量以及应用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2.
通过人工饲养的方式探索出白马鸡驯养的经验,即:在野生白马鸡适宜生境下建立饲养场,从育雏阶段开始进行人工投食饲养和本地土鸡带领相结合的驯养方式。目前已经完成从子一代到子二代的完整驯养、饲养流程,取得了云南省林业厅的驯养繁殖许可证。对育雏、亚成体、成体阶段的喂食量、存活情况等作了分析,认为接近原始生境的环境及本地带雏母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3.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风景区土壤理化特征对不同旅游干扰强度和干扰距离的响应。结果表明,重度干扰的土壤容重(1.23 g·cm-3)显著高于轻度(1.03 g·cm-3)和中度(1.07 g·cm-3)干扰的(P<0.05),而其土壤总孔隙度(57.5%)则显著低于轻度(61.3%)和中度(59.6%)干扰的(P<0.05);中度及重度干扰下的土壤全氮含量(1.9 g·kg-1和1.8 g·kg-1)和有机碳含量(19.3 g·kg-1和21.2g·kg-1)均显著低于轻度干扰的(2.2 g·kg-1和26.8 g·kg-1)。与背景区(距干扰中心区边缘外10 m以上)相比,干扰导致缓冲区(距干扰中心区边缘外3~10 m)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变化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核心区(位于干扰中心区0~1 m)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森林风景区的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为深入研究广东始兴南山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格局特征,在保护区设置了1 hm~2的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面积为1 hm~2样地中共有94个乔木树种,3 359个植物个体,在群落占优势的这4个物种为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栲Castanopsis fargesii、华南木姜子Litsea greenmaniana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华南木姜子和罗浮柿的分布格局主要呈现聚集分布,但罗浮栲和栲的聚集程度较低,物种的分布格局受物种特性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群落主要物种的关联性不明显,整体竞争不明显,群落会继续演替。  相似文献   
95.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4,(3):316-319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孵化率93.8%,成活率88.6%,繁殖力6.5只;雏在巢时间5-7 h,雏鸟早成性,雌雄鸡共同完成巢外育雏。近年来,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96.
2001—2003年的20个月里,我们在中国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一些触发相机,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存在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共设置r3种触发相机,包括TrailMaster(美国)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相机以及WildlifeTwo(中国深圳)的被动式相机。首先在保护区西部沿着小路和动物足迹放置了一些相机。之后又从2002年开始在保护区东部追加放置了一些相机,这是因为有村民报告在这一区域发生了家畜丢失,发现猫科动物足迹以及听到吼叫声。在2002年5月到2003年12月的20个月期间,共8307个拍摄日,获得6180张照片,其中有1437张包括野生动物(平均每100个拍摄日17张野生动物照片)。合计拍摄到33种野生动物。,野猪(Susscrof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是被拍摄最频繁的物种。既没有拍到虎和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也没有拍到水鹿(Cervusunicolor)这种虎重要的猎物。最频繁被拍摄到的猫科动物是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村民偶尔报告的掠走山羊的事件可能是豹(Pantherapardta)造成的,但是不能确定。利用触发相机调查超过1000d没有拍摄到虎,这一充分的证据足以支持该调查区没有虎的结论(d=0.05)。20个月超过8300个拍摄日没有在壶瓶山拍摄到虎,显示该地区没有虎。值得注意的结果是拍到红腹锦鸡、黄喉貂(Martesflavigula)、毛冠鹿和黑熊(Ursusthibetanus)的频率很高。这些物种是中国或国际受保护物种,包括被列为国内受保护物种,或同时列为国际受保护物种,又或者像毛冠鹿这种几乎是未知的物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有3个保护区。我们讨论建议将这4个保护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保护地域来保护虎及其猎物。并且在此简要地评论了我们使用的3种触发相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97.
White-naped crane (Grus vipio) is a globally threatened spe- cie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nalyze its nest site selection in circum- stances where there are multiple disturbances, and also helpful to accu- mulate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threatened species and supply scientific sugges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We studied nest site selec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nesting habits of white-naped crane at Zha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Qiqihar City, Heilongiiang, China, during March-May of 2002-2008. White-naped crane responded and adapted to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s of landscape and microhabitat under multiple environ- mental disturbances. Nest site selection included two scales and two choices, namely the choice of nest site habitat type within the macro-habitat scale and nest site micro-habitat selection within the mi- cro-habitat scale. Nest sites were recorded only in reed marshes. The choice of nest site micro-habitat included three basic elements and six factors, namely incubation element (nest parameters factor, incubation temperature factor and incubation humidity factor), safety element (pro- tection factor and concealment factor), and food element (water factor). Water, remnant reed clusters, and fire were major resource management challenges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for the white-naped crane in this Reserve.  相似文献   
98.
由于蝴蝶对环境变化反应比较灵敏,常被作为检测环境质量变化的指示生物。对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的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做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云雾山蝴蝶共有29种,隶属于6科26属。其中,眼蝶科的属和物种数量最多,为8属8种;凤蝶科最少,仅1属1种。通过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对蝶类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眼蝶科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但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最低,分别为1.57、0.76和0.28;弄蝶科的丰富度指数最高,达到1.31;蛱蝶科的优势度指数最高,达到0.44;灰蝶科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分别为0.96和1.34;粉蝶科的丰富度指数最低,为0.82。眼蝶科在云雾山保护区是优势科,物种丰富,但物种相对集中,群落结构不稳定,而凤蝶科物种较为贫乏,需要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9.
云南省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并有大量的土著种和特有种。近年来,由于水环境破坏、滥捕酷鱼等因素影响,导致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险境。至2013年底,云南省有各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1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8个,但相对于境内丰富的水生生物和极其严重的水生生物生存状况而言,水生生物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藉此,提出增加保护区面积,加强管理,积极治理与修复水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和保育的研究,建立物种基因库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应用修复生态学理论和植被演替理论,根据保护区现状和植被修复经验,结合恢复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林分抗逆性等植被修复目标,提出了重度受害区植被修复模式、中度受害区植被修复模式、重要经济价值树种营建模式、珍贵树种扩繁模式、防火通道景观配置模式等5种植被修复技术模式。以及各修复模式的树种选择,混交、整地、配置方式及株行距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