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6篇
  6篇
综合类   13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为了揭示鹰嘴豆Car-miR156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和表达模式,对Car-miR156家族8个成员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靶基因预测。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7个Car-miR156基因定位在鹰嘴豆Ca4、Ca5、Ca6和Ca7四条染色体上,而Car-miR156g定位在scaffold1580上。序列比对发现8个Car-miR156基因的成熟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仅在5'端第1、14和15个碱基存在差异。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个Car-miR156成员的前体序列都能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Car-miR156h成熟的miRNA序列位于3'端,Car-miR156a/b/c/d/e/f/g成熟的miRNA序列位于5'端。此外,Car-miR156a/d/f/g与大豆的miR156家族成员亲缘关系较近,Car-miR156e与拟南芥Ath-miR156j聚在一个分支,而Car-miR156b单独为一个分支。靶基因预测表明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家族成员(SPL2/3/6/7/9/13A)是Car-miR156的靶基因,Car-miR156a/c/d/e/f/g/h还能够靶向调控大刍草颖片架构1类基因。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Car-miR156a/c/d/f在鹰嘴豆8个组织中都有表达,Car-miR156b在根中不表达,Car-miR156e在茎和花中不表达。这些研究结果为研究鹰嘴豆Car-miR156家族成员的表达及其靶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四纹豆象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严重危害豇豆、豌豆、绿豆、鹰嘴豆、大豆、扁豆、赤豆、胡豆等豆类。本文对四纹豆象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四纹豆象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83.
[目的]优化新疆迪西型鹰嘴豆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为利用和开发新疆鹰嘴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提取迪西型鹰嘴豆油,并通过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鹰嘴豆油提取率的影响。此外,对迪西型鹰嘴豆油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GC—MS分析。[结果]迪西型鹰嘴豆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40℃和萃取时间为3h。在该工艺条件下,鹰嘴豆油的萃取得率为18.19%。经GC—MS分析可知,鹰嘴豆油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为亚油酸。[结论]超临界CO2萃取鹰嘴豆油工艺稳定,可靠,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鹰嘴豆褐斑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鹰嘴豆褐斑病是鹰嘴豆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它传播快、危害重、防治难,近几年在我县鹰嘴豆种植区发生严重,田间发病株率100%,常造成茎斑、茎折、叶斑、种荚病斑等严重症状,对鹰嘴豆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危害。发病严重地块常造成毁苗改种或绝收。  相似文献   
85.
木垒县鹰嘴豆年播种面积已达6666公顷以上,占豆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平均单产为150千克,已成为木垒县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86.
鹰嘴豆褐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鹰嘴豆褐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及传播途径,并提出其综合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措施、种子包衣、药剂防治,以为鹰嘴豆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结合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酶切方法,对鹰嘴豆象Callosobruchus analis(Fabricius)和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Fabricius)的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两种豆象m tDNACOⅠ基因序列的比对结果设计了2对特异性PCR引物,并筛选到2个特异性内切酶SnaⅠ和MboⅠ,通过PCR反应(最适退火温度为55℃)和PCR产物的酶切反应检测2个近缘种。可靠性检测表明,2对引物针对不同地理种群和个体以及不同DNA浓度的鹰嘴豆象和四纹豆象均能扩增出相应的目的条带。限制性内切酶验证结果表明,PCR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弥补了形态鉴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88.
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获得27 904条鹰嘴豆表达序列标签EST,去除其中低质量的和冗余序列后得到全长为6 198 092 bp的11 224 条无冗余EST.利用SSRIT(Simple sequence repeat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共在这些序列中发掘出982个SSR,它们分布于865条EST中,出现频率为8.69%,平均长度为15.58 bp,平均距离为6.31 kb.在鹰嘴豆EST-SSR中,二核苷酸重复是最主要的重复类型(66.90%),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类型(30.75%),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元类型是TA/AT(24.95%).  相似文献   
89.
Chickpea is a major food crop and the world's third most widely-grown legume after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and pea (pisum sativam L.). The yield of chickpea can be improved by planting of optimum density of chickpea cultiva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yield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var. Philip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research farm of, Gonbad High Education Center, Iran. The study was laid out factorial in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The treatments were factorial row spacing (A1=35 cm, A2=45 cm and A3=55 cm) and plant spacing in the row (Plant-within-spacing row) (B1=5 cm, B2=7.5 cm and B3=10 cm). AIBI=(35×5)=57.14, AIB2= (35×7.5)=38.09, A1B3=(35×10)=28.57, A2B1=(45×7)=44.44, A2B2=(45×7.5)=29.26, A2B3=(45× 10)=22.23, A3B1=(55×5)=36.36, A3B2=(55 ×.5)=24.24, A3B3=(55 × 10)=18.18 plant.m^-2. At the harvest time, 5 plants of each plot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pods per plant, unfilled pod per plant, height and number of branches. Result showed the yield was not affected by density. The maximum yield obtained in row spacing 55 cm and plant spacing in the row 7.5 cm which was equal 1802.87 kg·ha^-1. Row spacing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od number per plant, branches number per plant and plant height.  相似文献   
90.
[目的]提取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的油脂,测定脂肪酸含量及组份,并测定迪西型鹰嘴豆的分级蛋白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法]以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为试验材料,提取其种仁油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鹰嘴豆中油脂含量高(为18.2%),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鹰嘴豆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3.71%,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比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酸酸,属完全蛋白质。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蛋白质的15.8%。天冬氨酸含量占10.7%。此外还有精氨酸(9.30%)、亮氨酸(7.56%)和赖氨酸(6.34%),其次为苯丙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氮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少。鹰嘴豆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新疆迪西型鹰嘴豆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氨基酸含量丰富的豆类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