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59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44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棉铃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棉铃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 70~ 82节鞭节组成 ,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 ,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 5种感器 ,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感器 ,各种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触角表面存在表皮隆起结构 ,特别是在中部和基部 ,表皮隆起形成了明显的三角棱形刺状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棉铃虫触角上起嗅觉作用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由表皮壁、鞘细胞、感受器淋巴液和感觉神经细胞树突等结构组成。它们的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区别 :毛形感器表皮壁较厚、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数量很少而且毛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通常有 1个或少数几个 ,而锥形感器的表皮壁很薄、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以及锥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的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3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植株中分离到2个纯化合物,经光谱法鉴定为二苯胺和N-苯基-β萘胺;番茄植株的粗提物经GC-MS测定,除获得上述2化合物外,还得到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经触角电位(EAG)测定表明,二苯胺、N-苯基-β-萘胺与番茄植株粗提物对菜粉蝶均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33.
34.
在菜粉蝶(Artogeia rapae)同一触角上施行不同处理时,触角的EAG 反应变化很大:在体、端部完整的状态反应最强,剪去端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应性,离体则反应微弱。而且,在体触角在2小时内反应性下降不很大,而绝大多数离体触角都在试验开始后60分钟内失活。  相似文献   
35.
通过研究光活化杀虫活性成分 α -三联噻吩( α -T)对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觅食行为和触角识别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光活化成分用于控制红火蚁的可行性。用Potter喷雾法将100 μg/mL的 α -T丙酮水溶液喷施于红火蚁中型工蚁体表,再经紫外(UVA)光照射30 min,在处理后5、10、15、20和30 min时,试蚁对火腿肠的识别率分别为20.00%、25.00%、38.33%、40.00% 和41.67%,对杀虫剂饵料的识别率分别为3.33%、0、0、3.33%和0,聚集率分别为17.50%、38.33%、 32.50%、45.00%和48.33%;经100 μg/mL的 α -T涂抹试蚁触角再经紫外光照处理30 min后,触角对丙酮反应的电位值为-0.177 mV,可正常行走的工蚁比率为75.00%;以100 μg/mL的 α -T涂抹试蚁触角并经紫外光照射30 min后10 h,红火蚁的死亡率为27.50%;上述结果均与 α -T黑暗处理、对照(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结果差异显著。 α -T对红火蚁工蚁食物识别和探路行走能力均具有良好的光活化抑制作用,以其防治红火蚁具有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以樟子松种子小蜂成虫(Eurytoma sp.)为材料,观察了小蜂成虫的交尾习性及其寿命与补充营养的关系。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雌雄成虫对叔丁胺、4-羟基-2-丁酮、1,2-二氯乙烷、异辛烷、1,3,5-环庚三烯5种标准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5种挥发物3个体积分数(0.02%、0.02%和2.00%)中,雌成虫选择率最高的为叔丁胺(选择率达66.67%),其次为1,3,5-环庚三烯;而雄成虫选择率最高的为1,3,5-环庚三烯(选择率达63.33%),其次为叔丁胺和1,2-二氯乙烷。雌雄成虫对5种挥发物质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雌成虫均对2%的叔丁胺的EAG反应最强(反应值为0.186 4),而雄成虫对2%的1,2-二氯乙烷的EAG反应最强(反应值为0.292 2)。雌成虫对1,2-二氯乙烷的反应呈随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强的趋势,雄成虫对1,2-二氯乙烷和1,3,5-环庚三烯的反应也表现为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37.
正两只陌生的蜗牛在地球的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用触角碰了碰,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各自朝相反的方向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己烯-1-醇酯。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木枣的触角电位(EAG)反应表明,枣镰翅小卷蛾成虫对枝条有强烈的刺激反应,且雌虫的反应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雄虫。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当木枣枣吊受到机械损伤后,其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趋向选择产生了驱避行为,而健康和虫害枣吊则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结论】木枣不同部位释放的挥发物成分并不相同,在健康和虫害枣吊所释放的挥发物成分中,含有对枣镰翅小卷蛾起引诱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39.
采用喷雾法,观察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识别食物能力的影响;采用涂抹法,观察α-T对红火蚁工蚁寻水、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α-T喷雾红火蚁工蚁,光照30 min并放置5、10、15、20、30 min后,工蚁对食物的识别率分别为11.67%、13.33%、10.00%、16.67%、15.00%,寻水率分别为23.33%、71.67%、85.00%、85.00%、88.33%;经α-T涂抹红火蚁工蚁触角,光照30min并放置5、10、15、20、30min后,工蚁的寻水率分别为17.50%、25.00%、31.67%、36.67%、41.67%,聚集率分别为55.00%、62.50%、65.00%、67.50%、70.00%,行走速率为4.60mm/s,失附率为27.50%,其中α-T光照处理与α-T黑暗处理、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这说明α-T光照处理能影响红火蚁工蚁触角的功能,对其食物识别、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寻水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
<正>栗毒蛾,又称二角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各栗产区均有发生。危害栗、柞及苹果等果树。1形态识别栗毒蛾的雌蛾体长约30mm,翅展约90mm。触角丝状,头部白色,复眼及触角内侧有淡红色毛斑。胸部白色,背面有黑色斑5个。翅前白色,上有5条黑褐色的波状横纹,外缘有8~9个黑斑。后翅淡红色,外缘有黑褐斑点8~9个和横带1条。中部有一黑褐色横斑。腹部浅红色,正中有1条黑色斑,腹末3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