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王晓英 《草地学报》2015,23(2):429-432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水浸提液、腐解液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2种草坪草的化感潜力,以初步探讨其化感作用,为杂草地草坪建坪草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紫花地丁水浸提液对2 种草坪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应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效应;腐解液对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效应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以水浸提液对草地早熟禾和高羊茅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紫花地丁对草地早熟禾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对高羊茅的抑制作用.高羊茅比草地早熟禾适合在紫花地丁为主要杂草的土地建坪.  相似文献   
22.
药用植物紫花地丁的分子鉴定及其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RAPD技术对传统药用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及其7个近缘种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6个随机引物在8个种39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63个位点,其中161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占98.7%;在扩增产物中有7条特异性扩增条带可用于紫花地丁的鉴定。根据RAPD结果计算的各种间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22 7-0.424 4,斑叶堇菜与细距堇菜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22 7),而与紫花地丁遗传距离最近的是早开堇菜,为0.147 1。在所研究的类群中,维西堇菜与裂叶堇菜的遗传距离最大(0.424 4)。根据遗传距离所作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紫花地丁等8种植物的形态分化相一致,此外,同一种的不同个体总是先聚在一起,反映了种内不同个体在遗传组成上相对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RAPD在种内是相对稳定的,能快速、准确地应用于紫花地丁的分子鉴定及其与近缘类群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3.
运用响应曲面设计(Box-Behnken设计)优化紫花地丁总黄酮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为考查因素,采用响应曲面优化超声提取工艺条件,模拟得到总黄酮提取率二次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4%、超声波功率161 W、提取温度72℃、提取时间32 min,总黄酮提取率实测结果(4.09%)与响应曲面拟合所得方程预测值(4.11%)符合良好。结果显示,采用Box-Behnken法建立紫花地丁总黄酮提取工艺模型得率高,并能很好地预测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4.
患乳房肿块的奶牛发病乳区肿大.无热无痛或者只有轻微反应:触诊检查乳房内有大小不等的肿块.病程长的病例.可以发现整个发病乳区均有硬肿块.质地坚实.弹性减弱.  相似文献   
25.
试验研究了紫花地丁总黄酮(TFV)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细胞中炎症介质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其体外抗炎活性的作用。试验采用MTT法筛选出TFV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具有促进作用的最佳添加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TFV对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到细胞培养液中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TFV对LPS诱导的炎性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并分析了TFV的体外抗炎活性。试验结果表明,TFV在5~50 μg/mL浓度范围内能提高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力(P<0.05);与LPS模型组比较,TFV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TNF-α、IL-6、IL-1β的含量,并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内TNF-α、COX-2等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量(P<0.05)。综上,TFV能显著下调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量和下调TNF-α、COX-2 mRNA的表达量,说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实现其抗炎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6.
腹腔注射金银花、紫花地丁、板兰根煎剂0.5~1.5g/kg,对小白鼠皮肤血管通透性亢进,棉球肉芽增生以及对大白鼠甲醛性足蹠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皂刺煎剂0.5~1.5g/kg,对小白鼠棉球芽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大白鼠甲醛性足蹠肿胀的抑制作用发生较慢。  相似文献   
2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优选最佳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中8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9种组合,研究4种不同吸附剂(PSA、C18、GCB和SiO2)对紫花地丁净化效果的影响。紫花地丁样品分别经800 mg PSA、3 200 mg C18、1 600 mg GCB和1 600 mg SiO2提取与净化,采用phenomenex DOD-4475-AN C18色谱柱分离,0.1%甲酸(含10 mmol/L甲酸铵)-乙腈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82种农药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色谱响应值与对应的质量浓度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检出限(LOD)均在0.3~5 μg/kg之间,定量限(LOQ)均在1~20 μg/kg之间。在0.02、0.05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大多数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0%~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 = 6)小于19%。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满足紫花地丁中82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8.
王镛  李巧峡  孙坤  陈纹 《园艺学报》2017,44(2):323-329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为典型的两型花自花受精植物,具有开放花和闭锁花混合繁育系统。通过对开放花和闭锁花花芽形态发育的比较发现:开放花与闭锁花在花芽发育早期形态相似,4轮花器官原基均正常发生。出现明显差异的时期为4轮花器官原基形成以后,小孢子发育时期为产孢细胞阶段,开放花的5个花瓣与5枚雄蕊继续发育,每个雄蕊有4个花药室;而闭锁花只有2枚雄蕊继续发育,每个雄蕊有2个花药室,其余雄蕊与所有的花瓣依然为器官原基状态,不再发育。通过对花芽与叶片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检测发现,花器官原基形成之后,开放花与闭锁花形态出现明显差异阶段开始,随着花芽的发育,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开放花花芽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应发育阶段闭锁花花芽;而开放花植株的叶片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均低于闭锁花植株叶片,说明开放花所需要的能量高于闭锁花,推测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差异与两型花发育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30.
紫花地丁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紫花地丁在不同温度(16、10、4℃)处理下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了紫花地丁对早春低温环境的耐受性,为紫花地丁在城市早春绿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16、10、4℃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紫花地丁组培苗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表明在低温下膜系统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但组培苗通过提高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了低温环境对自身的伤害。不同温度处理均影响组培苗叶绿素含量,4℃处理下影响更为明显,但紫花地丁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叶绿素含量。上述温度处理下,Fo较未处理时均无明显变化,Fv/Fm整体均呈下降趋势,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Fv/Fm出现了波动和回升,表明低温对PSⅡ反应中心产生了的一定损害,但这种损害可能是可逆的;qP值较未处理时皆有所下降,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qP值出现起伏波动和回升现象,而qN值较未处理时均有所升高,表明了紫花地丁在低温环境下可通过增强接收电子的能力和增加光合系统的热耗散来减轻低温环境对自身的伤害。上述生理指标变化表明紫花地丁对低温(4~16℃)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