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3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275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水稻上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近2年来危害有加重的趋势,2007年在仙游县严重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外地虫源的影响,田间世代不明显,农民乱用药现象较为严重,害虫抗药性强。为寻找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相似文献   
82.
《植物医生》2010,(1):46-46
<正>1)柑橘或其他经济作物对于柑橘红、黄蜘蛛等螨类,可以使用毒死蜱、阿维菌素、哒螨灵和喹硫磷防治;对柑橘红蜘蛛等螨类,建议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克螨特以及尼索  相似文献   
83.
<正>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农作物,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300多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据调查,全国稻田虫害发生面积常年在1500万公顷左右,占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84.
对乙酰甲胺磷在青菜上使用后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降解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半衰期为1.12 d,4 d左右乙酰甲胺磷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1 mg/kg).乙酰甲胺磷代谢物甲胺磷降解规律不符合一级动力学,7 d后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0.05 mg/kg).建议限制使用乙酰甲胺磷并交替使用其他农药.  相似文献   
85.
依据NY/T 761.1-2008方法对测定蔬菜中甲胺磷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测定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回收率重复性、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在进样时产生的峰面积变化引起的不确定度,样品在定容时引入的不确定度,并计算了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86.
到2007年1月1日,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将在农业上全面禁止使用。近日,从在京召开的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总结暨应用技术培训会上获悉,经参加项目的专家和各省植保站、农药检定所等单位代表评议,首批推荐替代品种和使用技术已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农户的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基本探明蔬菜中甲胺磷超标的原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药的施用量和残留标准提供依据,并对解决甲胺磷超标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
两种农药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89.
作物和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消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作物和土壤中均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的2 h甲胺磷代谢产率主要由作物种类决定。作物中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半衰期为3.1~13.5 d,甲胺磷为2.7~12.8 d;土壤中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4~6.4 d,甲胺磷为4.5~10.7 d。土壤pH值对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影响显著,其在碱性土壤中消解较快。具有较高净辐射的气候条件会促进乙酰甲胺磷甲胺磷在作物中的消解,因此种植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上使用乙酰甲胺磷较种植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乙酰甲胺磷施用在叶菜类蔬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建议叶菜类蔬菜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  相似文献   
90.
农药的施用会对土壤非靶向微生物的数量、种群结构产生影响,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细菌,而真菌的较少.以从中科院海伦生态站采集的农田黑土作为实验土壤,采用室内模拟和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考察北方常用的除草剂乙草胺和杀虫剂甲胺磷对真菌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影响.设定对照,乙草胺3个浓度单独处理(50、150、250 mg·kg-1),甲胺磷3个浓度单独处理(50、150、250 mg·kg-1)和它们复合的9个处理,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乙草胺单独作用时,增加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并且对真菌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影响在第1周尤为显著,处理8周后呈恢复的趋势.甲胺磷单独作用时对土壤真菌多样性起抑制作用,使真菌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对真菌影响也逐渐减弱,真菌种群多样性和结构在处理8周后可部分恢复.乙草胺与甲胺磷相复合时,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变化因两种农药浓度组合的不同而不同.在培养初期多数复合处理降低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至末期时多数处理可增加真菌的多样性.对种群结构的影响在第1周时,中、高浓度甲胺磷与乙草胺的复合以甲胺磷为主导因子,第8周时乙草胺与低、中浓度甲胺磷复合时起到主导作用,经8周培养后,各复合处理土壤真菌种群结构并未恢复到对照水平,复合处理比单因子的生态效应要强,作用方式更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