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薇甘菊经济价值的认识,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关注。文章综述了薇甘菊在农业、医药、环保等方面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综合开发和利用这种外来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抗生素对甘菊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菊叶片为外植体,尝试不同浓度羧苄青霉素(Carb)、卡那霉素(Kan)和潮霉素(Hyg)对甘菊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潮霉素和卡那霉素都对愈伤组织诱导有抑制作用:对不定芽分化而言,以潮霉素和卡那霉素作为抗性筛选标记时,选择压都以5mg·L-1为宜.羧苄青霉素的抑菌效果较好,质量浓度应在300~500mg·L-1范围;潮霉素3mg·L-1、卡那霉素20mg·L-1为合适的转化植株生根培养的抗生素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73.
甘菊无土栽培基质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琳  孙荣生  戴思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128-14130
[目的]筛选出适合甘菊生长的栽培基质。[方法]以河沙为对照,以蛭石、珍珠岩和草炭为原料配制成4种人工栽培基质,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甘菊播种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处理D中甘菊株高、真叶数和茎粗的增长速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处理B、C中的甘菊生长也较快,处理A、E中的甘菊生长缓慢,长势不佳。处理D中甘菊的株高生长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C、D中甘菊的真叶数和茎粗生长量与处理A、B、E差异极显著。处理D、B的侧根长及侧根数与处理A、E差异极显著,处理D的侧根数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A、E的侧根长及侧根数无显著差异。处理D的干鲜重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C的干鲜重与处理A、B、E差异极显著。[结论]基质蛭石+草炭(1∶1)是甘菊比较理想的无土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74.
利用甘肃省张掖农业气象观测站 1986—2014年春小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品种更新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9年来该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递增率为0.81℃/10a;降水量减少,年递减率为2.09mm/10a,气候呈现变暖趋势。温度增加与品种更新均对生育期天数的减少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产量与气象要素、产量要素及品种的关系,可以发现穗粒数和品种更新均导致了春小麦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5.
薇甘菊次生物质对椰心叶甲的忌避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次生物质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溶剂提取物均对椰心叶甲表现出驱避作用,在处理后72、96 h,浸渍各提取物后叶片的成虫着落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三氯甲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的驱避效果最佳,处理后96 h的驱避率分别为62.22%和66.22%;产卵忌避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提取物、三氯甲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处理后96、144 h,椰心叶甲的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6.
【目的】明确18%2,4-滴微乳剂对非耕地薇甘菊的防治效果,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18%2,4-滴微乳剂540.0、324.0、202.5和162.0 g a.i./ha 4个处理,与常用化学除草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推荐剂量1845.0 g a.i./ha及空白对照处理进行比较,在薇甘菊生长旺期施药,并于药前和药后15、30 d调查薇甘菊覆盖度,药后45 d调查薇甘菊覆盖度和鲜重,计算薇甘菊覆盖度防效及鲜重防效,2009、2010年两年重复试验。【结果】18%2,4-滴微乳剂在供试剂量下对薇甘菊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其中162.0~202.5 g a.i./ha剂量处理后45 d对薇甘菊覆盖度防效达97.74%~100.00%,鲜重防效达98.80%~100.0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结论】18%2,4-滴微乳剂可有效防除非耕地薇甘菊,推荐使用剂量为162.0~202.5 g a.i./ha。  相似文献   
77.
文章概述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分布情况,并从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性特征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8.
何湘 《云南农业》2008,(12):5-5
甘菊是一种恶性杂草,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外来人侵物种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省德宏州。目前,已在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畹町、龙陵、昌宁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危害甘蔗、香蕉、柠檬、柑橘、菠萝、咖啡等作物的生长,一般造成20%~50%的产量损失,严重的造成绝收。  相似文献   
79.
甘菊(Mkaia micrantha H.B.K) 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杂草之一.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在中国海南以及广东等地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80.
在系统总结重大检疫有害生物薇甘菊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与机械防治、生态调控、替代控制等防治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利弊,并针对性地提出各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