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4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影响薇甘菊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及平均日照等6个气候风险因子.应用欧式距离的数学模型,评判薇甘菊适生区深圳与中国其他17个气候大区相应地点的30 a(1971~2000年)气候相似程度.应用农业气候相似等级标准法,对薇甘菊在我国的适生情况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薇甘菊的适生区为:暖温带湿润大区、中亚热带湿润大区、南亚热带湿润大区、南亚热带亚湿润大区、边缘热带湿润大区、边缘热带亚湿润大区、高原亚温带湿润大区、高原亚温带亚湿润大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大区;次适生区为:暖温带亚湿润大区;非适生区为:寒温带湿润大区、中温带湿润大区、中温带亚湿润大区、中温带亚干旱大区、中温带干旱大区、暖温带极干旱大区、高原亚温带亚干旱大区.  相似文献   
22.
为选定诱捕薇甘菊叶蝉Cicadellidae(种名待定)粘虫板的最佳颜色,解决人工助叶蝉迁移防控薇甘菊关键技术问题,以薇甘菊叶蝉为对象,自制红、兰、黄3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在薇甘菊林地内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粘虫板间距为10 m,大小为29.7 cm×19.7 cm的黄色单面粘虫板对薇甘菊叶蝉的诱集效果最好,1 d可以诱集到薇甘菊叶蝉13.15±2.31(头),与红色、兰色粘虫板相比,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色、兰色粘虫板诱集薇甘菊叶蝉值分别为1.46±0.50(头)和0.92±0.29(头),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3.
以入侵植物薇甘菊高光谱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4种预处理方法对薇甘菊高光谱图像进行降低噪声处理,分别研究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筛选出薇甘菊高光谱识别的最优预处理方法,以实现薇甘菊的快速准确识别。结果显示,预处理方法为一阶、二阶微分的识别率分别为81.2%和76.92%;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一阶微分+SG平滑的识别率分别为89.74%和87.18%。多次试验得到基于SNV预处理方法的识别率最稳定,即得到最优预处理方法为SNV。  相似文献   
24.
甘菊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与赤拟谷盗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两种常见仓储害虫成虫的熏蒸、触杀和驱避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甘菊挥发油中鉴定出了31种化合物,主要组分为樟脑(29.99%)、桉叶油醇(16.87%)、β-水芹烯(4.63%)、顺马鞭草烯醇(4.41%)和顺-β-松油醇(4.04%);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甘菊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LD_(50)分别为24.09μg/头和49.95μg/头)和熏蒸活性(LC_(50)分别为28.67 mg/L和14.40 mg/L)。同时,甘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对烟草甲驱避效果不明显。本试验首次研究了我国菊科菊属植物甘菊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杀虫活性,结果提示该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杀虫、驱避活性和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25.
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其泛滥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建立一个高空间分辨率全域尺度的薇甘菊预警评估方法,是防治薇甘菊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对薇甘菊的监测主要有人工踏查、卫星遥感监测,但前者效率低下而后者识别精度不够。以无人机为载体,通过采集待监测区域的薇甘菊彩色图像,应用Otsu-K-means、RGB、HSV色彩空间阈值分割算法以及K-means-RGB、K-means-HSV、K-means-RGB-HSV融合算法和MobileNetV3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识别,采用召回率、精确率和均衡平均数F1值共3个评价指标对识别结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K-means-RGB-HSV算法对盛花期薇甘菊的整体识别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基于识别结果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盖度公式,初步建立了薇甘菊的预警评估方法,划分了5个薇甘菊入侵危害等级,可根据所需监测精度的不同,设置不同尺寸的网格和辐射半径,绘制出薇甘菊入侵的精准分布热力图,能够清晰准确地体现不同区域的入侵薇甘菊的危害程度。在厘米级分辨率精度下,实现了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盛花期薇甘菊精准监测,为薇甘菊入侵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6.
[目的]筛选薇甘菊的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5种除草剂对非耕地薇甘菊的防除效果。[结果]药后45 d,5种除草剂防除非耕地薇甘菊效果均在92%以上,70%草甘·三氯吡、24%滴酸·二氯吡的防除效果达96.00%,同品种除草剂不同施药处理防除效果差异小,不同品种除草剂防除效果差异不显著。[结论]建议防除薇甘菊用药首选70%草甘·三氯吡、24%滴酸·二氯吡,88.8%草甘膦铵盐、90%草甘膦铵盐+苄嘧磺隆、36%2甲·草甘膦作储备农药交替使用,施药剂量采用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27.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9):89-90
甘菊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现已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带,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也是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薇甘菊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传播能力,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导致生态灾难。本文主要通过对薇甘菊的生物、生态以及生理特点阐述表明薇甘菊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了薇甘菊难以防治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科学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8.
<正>开着飞机杀虫子?看似荒唐却是事实。北京市就曾经出动飞机450架次来灭杀美国白蛾。为了剿灭白蛾,北京除增设测报点严密监测外,还筹集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防控。而这些都是外来生物入侵惹的祸。外来生物入侵指的是非本地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并对该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外来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包括:首先,生态适应能力强。也就是说对生存条件要求的不严格、不苛刻。第二,繁殖能力强。它产生的花粉量大,产生的种子或果实多,保证它传播  相似文献   
29.
甘菊是一种强阳性耐旱植物,对于干旱缺水的新疆地区而言,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野生资源,在节水之余,还可用于点缀早春的景色。文中针对小甘菊自然环境下的分布进行描述,并分析自然状态下不同坡向对小甘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甘菊萌芽展叶期,土壤水分状况和坡向对其生物量增加和生长势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小甘菊的生长发育,南向坡是其最佳的生长方位;适当增加早期土壤含水量和选择光照充足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小甘菊的生长发育和增加其观赏性。  相似文献   
30.
<正>近年来,按照"广泛发动、防除并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方针,农业部组织全国22个省(市、区)分别开展了以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少花蒺藜草、薇甘菊、螺旋粉虱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行动,通过采取人工、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