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22篇
综合类   20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50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941.
为比较不同温度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葡萄牙牡蛎(C.angulata)杂交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差异,以正交组GA(长牡蛎♀×葡萄牙牡蛎♂)、反交组AG(葡萄牙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长牡蛎♀×长牡蛎♂)和AA(葡萄牙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稚贝为材料,开展了温度适应性研究.结果 表明,GA...  相似文献   
942.
通过对发苦的牡蛎进行脱苦试验,寻找合适的脱苦剂。结果表明:用0.3%的食用碱水溶液处理30 min是牡蛎脱苦的最佳条件.根据车间小试设置了合适的脱苦工艺,进行了连续生产试验以及牡蛎中苦味物质的安全性验证,证明牡蛎中的未知苦味物质以及脱苦后的牡蛎均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943.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44.
采用PCR技术对广西钦洲湾水域的养殖牡蛎(传统上被认为是近江牡蛎Crassotea ariakensis Fujita)群体26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约50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同源排序,得到415bp可供分析的核苷酸片段。2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8个变异位点,包括1个碱基插入/缺失、11个转换位点及6个颠换位点。共有6种单倍型,这6种单倍型又分为2大类单倍型。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26个个体聚成明显的2支,一支有19个个体,占73.08%;另一支有7个个体,占26.92%;2支间序列差异为3.54%。据此得出结论:钦洲湾养殖牡蛎应存在两大种群或是2个亚种,其差异是否到了种间的分界限,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45.
简述了牡蛎壳基本结构以及营养和药用价值。分析了近期国内外关于废弃牡蛎壳在食品、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部分资源化利用与研究进展,指出了扩大废弃牡蛎壳产品利用面临的挑战。提出,随着科技发展、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废弃牡蛎壳资源化利用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946.
为了探究温度(15~35℃)与光照强度(2 000~10 000 lx)对礁膜(Monostroma nitidum)配子体生长的影响,将礁膜营养生长期藻体分别置于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室内光照培养箱中连续培养15 d,观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温度与光照强度均对礁膜配子体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礁膜配子体在15~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35℃时培养3 d出现死亡现象;营养生长期适宜的温度为15~20℃,最适温度为20℃;培养15 d,最大体长相对生长率(DGRL)和最大体质量的相对生长率(DGRW)分别为(2.29±0.05)%/d、(4.05±0.13)%/d。在试验光照强度范围内,礁膜配子体均能正常生长,适宜光照强度为4 000~8 000 lx,最适光照强度为4 000 lx;培养15 d,最大DGBL和DGBW分别为(2.88±0.29)%/d、(4.65±0.10)%/d。  相似文献   
947.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9-1-079609-9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十一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八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表明,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948.
孙东方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1):019614-019614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长牡蛎性腺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长牡蛎Htatip2的同源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三倍体性腺可育型和不育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长牡蛎Htatip2的保守结构域与美洲牡蛎的Htatip2-like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性最高。qPCR分析显示, Htatip2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雌性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可育型三倍体牡蛎性腺中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升高,在不育型三倍体牡蛎性腺中表达量变化不显著。BS-PCR分析显示,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降低,与基因表达水平成负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甲基化的Htatip2启动子片段与未甲基化的片段相比,显著抑制了荧光素酶的活性。研究表明,长牡蛎Htatip2的DNA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基因表达参与了性腺成熟调控。本研究为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参与牡蛎性腺发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9.
为探索超高压对牡蛎开壳效率及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采用超高压处理鲜活牡蛎,以手工开壳作为对照,通过测定不同超高压条件对牡蛎开壳率、开壳大小以及得肉率考察压力对开壳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牡蛎肉的持水率、色差、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力、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以及表面疏水性,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牡蛎品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00 MPa条件下保压1 min能提高牡蛎的开壳效果,开壳最大为2.3 cm,得肉率最高为98.48%;随着压力的增加,牡蛎肉持水率先增大后降低,L*值逐渐增加,a*值和b*值逐渐减小,与手工开壳组相比,牡蛎外观偏黄。超高压开壳后的牡蛎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力降低,表面疏水性和羰基含量增加,表明超高压处理会使牡蛎蛋白质发生变性和氧化。研究结果可为牡蛎在超高压开壳过程中肉和肌原纤维蛋白品质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50.
为了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从受精到早期幼虫发育阶段的发育特性,在水温22~24℃、盐度20~22的实验室环境中对采自山东东营丁字湾海域的近江牡蛎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近江牡蛎受精、早期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核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并对这一过程中牡蛎的壳长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成熟的未受精卵呈梨形,卵径为50μm左右,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卵在受精后15~20 min、25~30 min,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在受精后30 min左右先后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在卵子中央发生联合,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体积不等的卵裂球;受精75 min后,受精卵开始第二次卵裂,90 min后形成4个卵裂球,进入4细胞时期;6 h后受精卵发育至桑葚期,8~10 h进入囊胚期,12~15 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27~30 h左右发育成D形幼虫,5 d左右进入壳顶幼虫时期,17 d后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