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417篇
农学   82篇
基础科学   583篇
  167篇
综合类   1111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492篇
园艺   149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农作物种子烘干处理含水率测量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农作物种子烘干处理后含水率测量在种子烘干处理中的重要性,介绍了一种精确测量方法及对应系统组成,总结了本系统的实用情况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分析并回顾了在给定摇杆两个极限位置及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情况下,最小传动角为最大的平面曲柄摇杆机构和空间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问题.提出在空间曲柄摇杆机构中通过建立仿射坐标系解决此类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探索牟氏角毛藻经浓缩运输和冷藏保存后再作藻种和饵料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通过离心和低温冷藏2种方法处理牟氏角毛藻,然后再继续进行再培养,以此来延长牟氏角毛藻的储存时间并减小运输量。[结果]试验表明,经不同离心速度和不同离心时间处理后的角毛藻进行再培养,生长速率不同。在3000 r/min的转速下离心7 min的角毛藻再培养效果最好,最大生长率可达0.83,并且在此离心条件下的藻泥静置5 d之内再添加培养基进行培养仍生长良好。但是经4℃冷藏后的角毛藻常温下再培养效果不好。[结论]低温冷藏会影响藻细胞的正常生长,而且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细胞再培养愈来愈困难。因此,建议科研及生产中不采用此种方法作为保种技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克隆大豆GmCYP85A2基因并进行表达特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GmCYP85A2基因的功能及其对大豆叶柄角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郑豆196作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GmCYP85A2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GmCYP85A2基因在大豆植株不同组织(根、茎、叶片、叶柄、花、花芽和豆荚)及不同光照处理时间(0,4,8,12,16,20,24 h)下叶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成功克隆了大豆GmCYP85A2基因,其长1 524 bp,开放阅读框长1 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53.4 ku,理论等电点(pI)为9.00,具有典型的P450超家族保守结构和蛋白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蛋白为分泌型蛋白。启动子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转录起始位置ATG上游2 kb的基因组序列含有多个响应光照以及与生长发育、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GmCYP85A2基因主要在花、花芽、豆荚及叶柄中表达,且以花中的表达量最大;在营养生长时期,叶柄中GmCYP85A2的表达量受光照影响而上调,并伴随着叶柄角的变大。【结论】克隆了大豆GmCYP85A2基因,并研究了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了其在叶柄角调控中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9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褐三刺角蝉Tricentrus brunneus Funkhouser 和黑圆角蝉Gargara genistae(Fabricius)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受器的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以期进一步明确角蝉触角的形态结构,为角蝉科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种角蝉触角形态相似,均为刚毛状触角,包括柄节、梗节及鞭节3部分,触角表面存在不同的表皮突起,梗节中部一周均着生有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鞭节的前10个亚节部分侧面上仅着生锥形感器。两种角蝉的触角形态与感器类型在雌、雄成虫间基本不存在差异,两种角蝉之间在感器种类和分布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8.
滚动机器人常采用外置电源或气源驱动,限制了滚动机器人的运动场景和活动范围。本文设计了一种化学反应自驱动滚动机器人,机器人内部放有反应液和催化剂,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推动反应液在多个腔室内循环流动,从而改变机器人重心实现滚动;设计了滚动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重力阀,重力阀在不同角度下实现周期性的开闭,从而控制流体。通过实验对重力阀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使其在满足开闭角度要求的前提下,泄漏量最低;分析了滚动机器人实现自驱动的参数和条件,获得了最低液位线、最高液位线与重力阀开闭角度之间的关系;应用滚动机器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其最高滚动角速度为2(°)/s,验证了该化学反应自驱动滚动机器人设计的可行性,为化学反应自驱动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9.
为研究浙北桐乡地区梨锈病的发生规律、防治适期,筛选有效药剂,特开展桧柏上冬孢子角形成和成熟监测、不同时间施药的药效、8种药剂田间防治效果比较等试验。结果表明,冬孢子角的成熟高峰期在3月中旬;梨锈病的防治适期为3月下旬开始的前2次降雨的雨前;80%代森锰锌WP 500倍、30%唑醚·戊唑醇SC 800倍和10%苯醚甲环唑WG 800倍对品种玉冠和翠冠上的Ⅰ类芽叶上梨锈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2%、99.46%、99.38%和89.62%、96.90%、88.53%;Ⅱ类芽上叶与Ⅰ类芽上叶相似,但80%代森锰锌WP 500倍防治效果增加。3种药剂都可以很好地防治梨锈病,但结合不同药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10%苯醚甲环唑WG 800倍最佳。梨锈病的防治最关键的还是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前两次雨为关键时期且雨前防治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涡流管冷端扩压管锥角对其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涡流管的结构参数,基于SolidWorks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软件Fluent,采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模拟涡流管管内气体流场,得到锥角5°,10°,15°,20°下冷端管的压力、速度、温度云图,当锥角大于15°时,分离效率开始下降,且冷端出口温度随着锥角增大逐渐升高,涡流管锥角不宜超过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