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466篇
农学   9篇
  13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海南木麻黄无性系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研究海南地区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过程,并确定其数量成熟龄和合理轮伐期。[方法]本研究利用海南岛3个试验点4个相同无性系10 a的生长数据分析了木麻黄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均呈"先快后慢"的生长模式,造林后1~6 a为快速生长期,6 a后进入缓慢生长期;材积生长则呈"慢—快—慢"的S型生长模式,造林后1~3 a为慢速生长期,4~7 a为快速生长期,8 a后进入缓速生长期。根据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点,各无性系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处于6~9a。利用3个试验点4个无性系获得的材积生长平均值,拟合了木麻黄无性系材积生长曲线的Richards模型,并得出材积快速增长的起始期t_1=4.9 a,终止期t_2=8.4 a,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期t_m=6.9 a,最大材积增长速率25.8m~3·hm~(-2)。[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建议海南地区将木麻黄无性系的轮伐期定为6~9 a。  相似文献   
112.
滨海沙地湿地松与木麻黄混交林构建和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 1992年以来 ,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滨海沙地 ,在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营造的基础上 ,采用行状疏伐法对其种间关系和树种结构比例进行调控试验。混交林经调控 1a后 ,通过 2个树种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年生长率的变化分析 ,提出调控后形成新的混交方式应为 :木麻黄行数应控制在 2  3行之内 ,而湿地松行数应增至 3行以上带状混交配置模式 ,以形成树种间交界行宽行距和树种内窄株距的宽行窄株混交配置模式 ,对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比较有利。这种混交林种间调控方法对海岸带多树种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3.
海南文昌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碳储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木麻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对海南文昌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含碳量变化范围在454~526 g/kg之间,器官平均含碳量表现为树根树叶果树干树枝树皮;0~60 cm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在0.8~9.3 g/kg之间,平均含碳量仅为3.6 g/kg,同一林龄不同土壤层含碳量差异显著,土壤含碳量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不同林龄乔木层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233.1 t/hm2)成熟林(165 t/hm2)近熟林(99.8 t/hm2)中龄林(56.0 t/hm2)幼龄林(27.1 t/hm2),不同林龄间同一器官的碳储量均呈显著差异,除中龄林、近熟林枝与叶间差异不显著外,同一林龄不同器官间也均呈显著差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34.27 t/hm2)近熟林(22.97 t/hm2)过熟林(20.8 t/hm2)中龄林(15.92 t/hm2)幼龄林(12.27 t/hm2),相同林龄0~10、10~20、20~40 cm土层间均呈显著差异,相同土层不同林龄间部分差异显著性不一。可见,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为生态系统主要碳库,其中乔木层碳储量约占79.85%,为第一碳库。  相似文献   
114.
福建沿海沙地4种防护林类型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沿海沙地选取代表性的4种防护林类型(木麻黄纯林、绿竹纯林、竹木混交林、混交竹林),通过1 200 m~2标准地调查,对其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群落大致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竹木混交林和混交竹林,还有少量的层间藤本层植物,木麻黄木麻黄纯林和竹木混交林群落的优势种,绿竹和大头典竹分别是绿竹纯林和混交竹林群落优势种.混交竹林群落科属构成最复杂,计20科38属41种,绿竹纯林17科28属36种,竹木混交竹林12科18属28种;木麻黄纯林林带群落科属构成最简单,计7科10属10种.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混交竹林>绿竹纯林>竹木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混交竹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余3种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表明在台风多发的沿海地区可以在海岸带前沿营造竹木混交林,在后方适当营造混交竹林;在沿海沙地引种竹种时可优先选择绿竹、大头典竹、麻竹、青竿竹和花孝顺竹.  相似文献   
115.
对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致病性测定接种后木麻黄罹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根据病原菌子实体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木麻黄红根病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30℃,最适p H值为6.0;在以大豆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最适碳源为蔗糖。  相似文献   
116.
选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林龄木麻黄根、根际土壤及凋落物的水浸提液进行了检测并分析比较。发现鉴定出的物质主要为酸、酯、烷、醛、酮、酰胺及酚类等有机化合物。在不同林龄木麻黄样品中鉴定出的共有物质主要有7种,而鉴定出的特有物质有52种。这些物质主要来自木麻黄的凋落物中,根中检测出的种类次之,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在不同林龄不同部位的浸提液中占的比重较大,植物产生这些有机物与体内物质分泌途径、微生物作用以及木麻黄自身生长需要有关。这几十种物质究竟是否对木麻黄产生自毒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7.
为了解木麻黄无性系在闽南山地造林的可能性,分别在闽南沙地和山地两种立地类型土壤开展了木麻黄无性系平潭2#和A13造林试验,并在山地以当地普遍造林的桉树速生无性系DH32-29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平潭2#和A13在沙地和山地造林,成活率都较高,达90%以上,木麻黄无性系在山地生长量低于沙地,也低于山地速生桉树无性系DH32-29,但木麻黄无性系在山地造林当年高生长量达1m以上,表现出速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8.
陈本莉    叶华江    余亚圣    李小容    李蕾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6):25-32
采用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及木麻黄浸提液处理下的青皮幼苗叶片差异蛋白质组,鉴定出差异蛋白47个,特异蛋白11个,差异蛋白多与光合作用相关、与物质代谢相关; 特异蛋白多与抗逆及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与原生地比较,迁入地幼苗叶片未出现特异蛋白。为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9.
利用木麻黄种类资源丰富,萌芽力强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不同木麻黄品种、种源等的调查,选育出60个景观型木麻黄品种。经育苗技术研究、早期测定和综合评定的方法确定其观赏价值,筛选出具有景观型木麻黄优良12个品种,分别是广东482、广东483、广东484、文昌436、岛东488、福建434, 其次是广东485、文昌481、岛东439、岛东448、福建435、福建437,为城乡及沿海园林绿化、四旁植树、景观改造提供了新的景观树种,实现木麻黄的经济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0.
为给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的径级结构,并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木麻黄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前期的死亡率极高,至后期相对平稳,第IV龄级为种群存活曲线的分水岭,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II型。此外,在木麻黄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基波不明显,但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