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5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463篇
林业   227篇
农学   281篇
基础科学   632篇
  1291篇
综合类   5346篇
农作物   93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289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31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540篇
  2010年   547篇
  2009年   485篇
  2008年   512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建设,近年来,更是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着力改善我国耕地基础设施条件。然而,由于现行耕地质量建设的法律体系不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不仅未能遏制全国耕地数量锐减的势头,在耕地质量建设方面也是不进反退。  相似文献   
992.
根据澜沧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耕地土壤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利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等综合措施,改良培肥土壤,提高中低产田(地)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993.
以山东省227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认知存在差异,但农户总体认为近年来耕地数量有所减少,减少的耕地主要作为建设用地使用;(2)农户对耕地价值及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同类型农户对同一政策以及同一类型农户对不同政策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意愿均较高;(4)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差异受到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年限、家庭收入、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宣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当农户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且其自身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与耕地保护政策目标相一致时,农户对于耕地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便会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实现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94.
基于AMOS模型及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土地价值观维度,以凉州区为例定量分析了差异化的土地价值观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价值观由土地为本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土地包袱观和土地权利观五个维度构成具有理论意义.2)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程度较弱,但耕地数量保护程度较好,对耕地外部性保护程度较差;从总体来看,农户耕地保护程度较弱.3)持土地包袱观与土地权利观的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均产生了负向影响,而持土地为本观、土地保障观、土地致富观的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耕地数量保护、耕地外部性保护均产生了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在开发建设项目日益扩大增长的今天,剥离被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缓解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措施。该文在Arc GI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从耕层土壤质量与耕地质量2个角度,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可剥离的耕层土壤剥离潜力的方法。将研究区耕层土壤质量等级图层与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质量等级图层叠加,得出江津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可剥离耕层土壤资源潜力,可剥离的耕层土壤总面积达到了30.18 km2,占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的76.39%,主要集中在江津区经济发达、非农建设发展迅速,地势低平、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增值潜力巨大的中北部地区。根据江津区耕层土壤质量等级以及江津区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质量等级,将可剥离的耕层土壤划分为3个等级,以便确定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层土壤剥离的优先秩序以及后备土壤资源;可剥离的优质耕层土壤资源稀缺,一级可剥离耕层土壤面积仅为0.32 km2,占可剥离耕层土壤总量的1.03%,二级可剥离耕层土壤面积为4.64 km2,占可剥离耕层土壤总量的15.37%。因此在丘陵山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耕地保护任务重大,更需对被占用优质的耕地进行耕层土壤剥离。该文为区域开发建设、耕地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后续的耕层土壤利用规划乃至西南丘陵山地区的非农建设规划布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6.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基于PSR模型构建区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沧州市2002—2011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耕地生态安全分区结果来看,沧州市北部地区和南部吴桥的耕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其余地区生态状况不容乐观;(2)2002—2011年,沧州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性,耕地生态较安全地区大多集中在沧州北部地区;(3)2002—2011年,沧州市中部、西部、东部地区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97.
耕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通过配置耕地的空间布局,缓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首先,从耕地的自然禀赋、质量条件、空间形态、区位条件和规划预测五个方面入手,共选取18个指标因子,构建了耕地资源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S型模糊隶属度函数标准化指标数值,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理想点逼近法,以实际地块为单元,对评价结果进行优劣排序;最后,根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研究区内的耕地分为五级,以预测模拟的目标年份耕地需求量为基准,确定耕地空间上的最优分布位置。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新北区耕地需求量的模拟值为10 679.93hm~2,前四级耕地总量能够满足其要求,故将相应耕地划入最优区域。春江镇和孟河镇分别以其广大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耕地质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98.
耕地流转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总结国内外耕地流转相关研究成果和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耕地经营主体性质归纳了当前黄土高原农村地区耕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基于农户家庭收支状况建立了农户家庭收益测算方法,分析了不同耕地流转模式的农民增收效益,并对耕地流转的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前耕地流转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迅速,有42.5%的农户参与了耕地流转,耕地流转后,农民增收效益显著。不同耕地流转模式的农民增收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农业合作社带动模式的农户增收效益最明显,农户家庭收益达12 072.99元;农户自发模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龙头企业主导模式极大促进了耕地规模经营但农民增收效益有限,而政府引导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为均衡。地理环境对黄土高原地区耕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99.
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改善耕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基于能值理论的耕地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测度了2001—2012年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值及变动趋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波动趋势为:2001—2007年耕地资源由较安全区下降至安全临界区,在2004年出现一次波动;2007—2010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值呈上升趋势,且达到最高值,耕地生态状况由安全临界区跨越到较安全区;2010—2011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下降至安全临界区,幅度较大,2012年虽有升高,但仍然处于安全临界区。提高人均能值产出、增加农业财政支出比例和严格管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改善西安市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从耕地利用效应视角,将LMDI分解法引入粮食生产时空变动的研究,构建粮食产量变动分解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分别对1994-2012年湖北省17个地州市粮食生产的耕地规模效应、广度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湖北粮食产量变动的耕地利用效应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强度效应和广度效应,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减量效应,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具有增量效应,而耕地规模具有双向驱动效应;空间维度上,影响各区粮食产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黄石、荆州等地为规模效应主导区,恩施为广度效应主导区,武汉、宜昌、襄阳等地为结构效应主导区,仙桃、神农架等地为强度效应主导区。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控制耕地规模、推动技术进步及施行差别化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