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降低土壤N2O排放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利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原花青素、单宁酸等植物提取物对北方石灰性土壤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N2O排放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计了单施尿素(UR)、尿素+低量原花青素(PC1)、尿素+高量原花青素(PC2)、尿素+低量单宁酸(TA1)和尿素+高量单宁酸(TA2)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技术测定了各处理N2O排放。结果表明:与UR处理相比,(1)PC1、PC2、TA1和TA2处理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增幅为7.9%~17.9%)及含氮量(增幅为10.3%~23.2%);(2)显著降低了土壤NO2-和NO3-等无机氮含量;(3)PC1、PC2、TA1和TA2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油菜生育期N2O排放量,其中原花青素处理N2O减排率为28.1%~33%,单宁酸处理的减排率为32.9%~41.5...  相似文献   
72.
本试验研究在日粮中添加紫苏、单宁酸对保育前期仔猪生长,胜能的影响。试验设计按公母各半、胎次相近、日龄相近、单头称重、饲料编号盲试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紫苏提取物对保育前期仔猪的头日增重和头均日采食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40%、2.61%,料重比降低5.26%,单位饲料增重成本减少1.98%;添加单宁酸组头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8%、7.63%,头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8.29%(P〈0.05),增重成本减少6.54%;整个试验期间各试验组腹泻率较低,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3.
<正>1.芽前肥。立春后气温回升,达到适宜温度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桃树根系活动加快,对营养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因此,要施足芽前肥,一般在立春前15天施用,这样既可弥补果后施肥不足或未施肥的问题。又能及时补充桃树树体内养分的不足。一般每株桃施氮0.5千克,钾0.3千克,磷0.2千克,可与腐熟人粪尿混合后作根际追肥。  相似文献   
74.
前言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氮平衡最有用的指标之一。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作为蛋白质质量的指标是1909年由 Thomas 所采用,随后许多研究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国内外还在延用。日粮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定义是吸收氮储存在体内用作维持生命和生长部分。因此蛋白  相似文献   
75.
本试验以精料、青干草和单宁酸作为发酵底物,研究添加不同水平单宁酸对绵羊体外发酵参数和甲烷产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降解率的影响,以期为体内试验筛选适宜的单宁酸浓度,为富含单宁的粗饲料资源应用于反刍动物日粮配制及减少反刍动物养殖过程种甲烷排放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开展研究,发酵底物为精料、青干草和单宁酸,设置底物的精粗比为3∶7。根据单宁酸添加量分为6组,单宁酸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3.0%,发酵时间设置为3、6、12和24 h,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各培养时间pH、氨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降解率。结果显示,培养至3 h时,1.0%和2.0%单宁酸添加组p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各组pH无显著差异(P>0.05);1.0%、2.0%和3.0%单宁酸添加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6和24 h时,各处理组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6 h时,2.0%单宁酸添加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VF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24 h时,1.0%、1.5%和3.0%单宁酸添加组的丙酸、丁酸和总VF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单宁酸添加组4个时间点丙酸、丁酸、总VFA浓度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至12、24 h时,各处理组总产气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培养至12 h时,2.0%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5%组和1.0%组(P<0.05);培养至24 h时,2.0%和3.0%组的甲烷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添加单宁酸会显著降低体外发酵的NH3-N浓度,抑制VFA的产量,添加1.5%、2.0%的单宁酸能够显著降低瘤胃发酵甲烷产量,添加单宁酸的处理组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6.
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Fe(Ⅲ)还原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Fe(Ⅲ)还原特性,并考察不同电子供体、不同形态Fe(Ⅲ)、溶解氧、pH等对奥奈达希瓦氏菌MR-1还原Fe(Ⅲ)的影响。结果表明,奥奈达希瓦氏菌MR-1对Fe(Ⅲ)有还原能力,以乙酸盐、乳酸盐和丙酮酸盐作为Fe(Ⅲ)还原的唯一电子供体,Fe(Ⅲ)还原率分别达到39.12%、50.89%和44.98%;以FeCl3、Fe(OH)3和柠檬酸铁等不同形态Fe(Ⅲ)为菌株MR-1的唯一电子受体,Fe(Ⅲ)还原率分别达到44.72%、51.54%和10.45%;溶解氧的存在可抑制Fe(Ⅲ)异化还原;菌株MR-1可在pH 5.0~9.0范围内进行Fe(Ⅲ)还原;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变性剂SDS和OGP作用下的Fe(Ⅲ)还原结果表明,菌株MR-1的Fe(Ⅲ)还原功能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外膜;同时,投加一定量的单宁酸和焦性没食子酸可提高Fe(Ⅲ)还原率,螯合铁的还原率分别达到76.37%和68.73%。  相似文献   
77.
韩晓东 《新农业》2007,(7):16-16
新民市大柳屯镇孤树子村农民助理农艺师黄振儒,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花生种植大王,目前承包土地600亩,种植花生450亩。黄振儒种田肯钻研,在实践中探索出花生带壳覆膜栽培新技术。这种技术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水基聚丙烯酸酯价格低廉、成膜性好,具有作为控释肥料包膜材料的潜力,但其玻璃转化温度低和耐水性差,导致用其制备的包膜控释肥料颗粒容易相互粘连并且养分释放过快。本研究旨在通过改性措施防止水基聚丙烯酸酯包膜控释肥料的粘连,并提升其控释性能。  【方法】  选用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的3种改性剂纳米二氧化硅、FeⅢ-单宁酸配合物和十六烷,通过简单的物理混合方式对水基聚丙烯酸酯进行耦合改性。采用动态热机械性能测定了改性前后包膜材料的玻璃转化温度和储能模量,采用接触角仪和水蒸气渗透装置分别测定了包膜的水接触角和水蒸气渗透率,采用静水溶出法测定了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征。为了更好地比较耦合改性的效果,将未改性的丙烯酸酯 (PA)、纳米二氧化硅单独改性的丙烯酸酯 (PA+Silica)、FeⅢ-单宁酸配合物单独改性的丙烯酸酯 (PA+Fe) 和十六烷单独改性的丙烯酸酯 (PA+HD)作为对照,分析了包膜材料性质改变对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结果】  耦合改性后包膜的玻璃转化温度提升了4.4℃,?70°C的储能模量提升了72.2%,水接触角提高了22°,水蒸气渗透率降低了13.6%。以上包膜材料性质的改变不但有效防止了控释肥料的粘连,也将其初期溶出率从未改性的38.29%降低到2.04%,控释期从未改性的8天延长到52天,释放模式也从和作物养分需求不匹配的“倒L”型变为和作物养分需求相匹配的“S”型。耦合改性改善包膜肥料粘连现象的原因为耦合改性将包膜材料的玻璃转化温度从20.40℃提升到了24.80℃。相关分析表明,包膜肥料初期溶出率的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FeⅢ-单宁酸配合物所降低的水蒸气渗透率和纳米二氧化硅所提高的玻璃转化温度和储能模量,而控释期的延长主要是由于十六烷所带来的水接触角的上升。  【结论】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FeⅢ-单宁酸配合物和十六烷耦合改性水基聚丙烯酸酯后,有效防止了控释肥料的粘连,显著提升了控释性能,并且该改性方式易于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是一种可行的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的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79.
农药是控制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但农药也会对植物的氧化系统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基于单宁酸的天然属性和结构特点,研究了在农药诱导的氧化胁迫下,叶面施用单宁酸对茶叶抗氧化系统和营养品质的潜在作用。与单独施用农药相比,加施10 mg/L单宁酸显著提高了茶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其中POD活性分别是空白对照、吡唑醚菌酯单独施用的4.69倍和3.13倍,APX活性比单独施用吡虫啉、联苯菊酯和吡唑醚菌酯分别提高了340.74%、114.71%和271.70%。此外,单宁酸显著提高了茶叶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了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茶多酚含量,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单宁酸还提高了茶叶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综上,外源单宁酸能够激活茶叶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抗氧化非酶物质的积累,缓解茶叶中农药胁迫带来的氧化损伤,最终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80.
膜分离技术精制塔拉单宁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超滤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操作压力、料液浓度的研究,确定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的膜、0.7MPa的操作压力、45g/L的料液浓度为最佳超滤条件,透过液的单宁酸含量达到93.6%;纳滤试验表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400的膜,其截留液的单宁酸含量达到95.9%,好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600以及800的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