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3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林业   363篇
农学   398篇
基础科学   815篇
  534篇
综合类   3689篇
农作物   236篇
水产渔业   322篇
畜牧兽医   2272篇
园艺   435篇
植物保护   274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418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426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577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582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445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
92.
【目的】对加州鲈弹状病毒弱毒三水株(MSRV-SS-7)及其母源株(MSRV-SS)进行全基因组克隆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分段扩增方法对MSRV-SS-7及MSRV-SS基因组核心序列进行PCR扩增,第1轮根据鳜鱼弹状病毒(SCRV)基因序列(NC_008514.1)设计10对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在第1轮扩增产物测序、拼接基础上,设计8对引物进行第2轮扩增,拼接后获得基因组核心序列。同时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3′和5′末端序列。采用Vector NTI 8.0对基因组核心序列和末端序列进行拼接,获得基因组全序列,使用Clone Manager 8.0对MSRV-SS-7和MSRV-SS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同时使用DNAMAN将基因组G基因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并通过MEGA 5.0与其他鱼类弹状病毒的G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MSRV-SS-7及其母源株MSRV-SS基因组全长均为11 548 bp,包含N、P、M、G、L等5个结构基因,基因组结构为3′Leader-N-P-M-G-L-Trailer 5′;MSRV-SS-7与MSRV-SS全基因组中共有10处核苷酸不同。G蛋白进化分析表明,MSRV-SS-7及母源株MSRV-SS与SCRV亲缘关系最近,且与鲈鱼弹状病毒属(Perhabdovirus)聚为一支。【结论】克隆分析了MSRV-SS-7的全基因组序列,可以用于后续活疫苗的开发。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分离自林麝化脓肺脏的1株疑似铜绿假单胞菌(PA)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致病和耐药机制,为林麝PA感染化脓性疾病的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将病原菌分离纯化后,依次进行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分析、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群体进化和物种分型分析以及基因功能注释。【结果】分离自林麝化脓肺脏的1株疑似铜绿假单胞菌经鉴定与PA相符,命名为FMDP001。药敏试验显示其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多粘菌素B和林可霉素耐药;对小鼠半数致死量为9.4×10~5 CFU/mL。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该菌基因组大小为6 955 100 bp,序列类型为ST1249,与B136-33株同源性最高,且两菌株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值达98.93%;全基因组中共有357个序列编码FMDP001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根据功能分为黏附、铁摄取、胞外毒性蛋白和调控系统;84个序列编码耐药基因,其中多药耐药外排泵为主要成分。【结论】从林麝化脓肺脏中分离到1株致病性较强的PA,并获得ST1249型林麝源PA的全基因组序列,序列显示该菌携带大量药物外排泵及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决定其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哌拉西林等可作为该类型PA感染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4.
2017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正式启动。项目在农业绿色高效生产、种养耦合、生态循环、面源污染控制、多功能田园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按照单一技术规范化、复合技术集成化、体系技术系统化的思路,任务创新集成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绿色高效生产、种养循环新模式、生态型高效设施农业、农村生活污染物控制等环节的十大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一套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全域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示范样板,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推动水源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及区域脱贫攻坚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5.
秸秆生物炭配施沼液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增加沼液中养分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提高沼液利用效率,本文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混掺量(CK、0.5%、1.0%、2.0%)、生物炭混掺厚度(0、5、10、15、20 cm)和土壤容重(1.30、1.35 g·m^-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相同时,土柱入渗液渗出速率随生物炭混掺量和混掺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不同时,1.35 g·cm^-3土壤土柱入渗液渗出速率小于1.30 g·cm^-3土壤,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呈1.30 g·cm^-3土壤容重小于1.35 g·cm^-3土壤容重;土柱内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混掺量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混掺量为2.0%时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影响最大;土柱内有机质含量随生物炭混掺厚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生物炭混掺厚度为20 cm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而全氮含量在土壤容重为1.30 g·cm^-3、混掺厚度10 cm时影响最显著,土壤容重为1.35 g·cm^-3、混掺厚度15 cm时效果较为显著。研究表明生物炭配施沼液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生物炭混掺厚度、混掺量和土壤容重综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正>1建造栽培设施1.1栽培槽建造平整温室内地面,距温室后墙80 cm外,将地面下挖45~50 cm,并用标准红砖建南北向栽培槽,槽宽50 cm,槽间距60 cm,长度依温室跨度而定。栽培槽建好后,在槽的底部及四周铺一层0.1 mm厚的塑料膜,槽底装入10 cm的干  相似文献   
97.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通过覆盖不同颜色地膜,对秋覆膜、顶凌覆膜膜下进行除草,减少劳动量,推动旱作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8.
上期推出的《绚丽舞台——新型全喂入履带收割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读者对本刊形式的改变有了相当程度的认可,也乐于接受这样集中对比的方式。这让本刊对该栏目的信心大增。本期,笔者将集中介绍几款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为即将到来的秋收提前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99.
100.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合心镇2008年和2009年玉米生产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玉米总产出的实地调查,用修正的全要素生产函数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合心镇玉米产业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合心镇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