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9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498篇
林业   172篇
农学   746篇
基础科学   92篇
  720篇
综合类   2970篇
农作物   707篇
水产渔业   155篇
畜牧兽医   336篇
园艺   402篇
植物保护   11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52.
为探讨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在平播、65cm垄作、110cm垄作方式下,研究9、13、17、21、25万株/hm~2密度对小豆子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在9万株/hm~2时最高,110和65cm垄作主茎荚数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处理对小豆百粒重的影响较之对其他性状(分枝数除外)稍小,不同种植方式随密度增加小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豆荚和子粒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平播和65cm垄作在17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 387.67和1 723.53kg/hm~2;110cm垄作条件下,21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为1 901.07kg/hm~2;故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密度21万株/hm~2为小豆适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3.
2018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试验田对谷子品种长生13进行了施肥量栽培试验,调查施肥量对谷子干物质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越大,谷子的千粒质量和产量越大;施肥量对幼苗期和拔节期的谷子植株干物质量影响不大,但从抽穗期开始各处理干物质量有明显的差别,抽穗期到完熟期均是施肥量越大的处理干物质量越大;各处理叶和叶鞘干物质量占比均是随生育期进程逐渐减小,而各处理的茎干物质量占比变化趋势均呈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54.
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了休闲期深松下播期播量的试验,为了研究旱地小麦阶段土壤耗水、干物质积累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探索该地区最适的播种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早播减少播量(9月20日,67.5 kg/hm~2)和中播中量(10月1日,90 kg/hm~2)有利于减少前期土壤水分消耗,增加中、后期水分消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与晚播增加播量(10月10日,112.5 kg/hm~2)相比,分别增产4.63%、15.2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4%、9.42%;中播中量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相关分析表明,播种—越冬、越冬—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各阶段耗水均与该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越冬阶段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越冬—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各阶段干物质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生育前期耗水少、中后期耗水多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适期适量(10月1日,90 kg/hm~2)播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5.
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 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 (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PF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光合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且BS在生育后期优于PF。BS整个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而PF仅生育前期发挥正效应,生育中、后期出现了负效应。BS生育前中期胞间CO2浓度、生育中后期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PF和CK,前者分别高出2.8%~8.2%和6.7%~11.3%,后者分别高出30.3%~44.8%和27.5%~39.3%。PF在灌浆中期以前,BS在整个花后生育期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Fv/Fm、F′v/F′m、ΦPSⅡ、qP、ETR,降低了NPQ。BS较PF和CK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2个指标分别增加2.6%、1.0%和14.2%、8.6%。BS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产量,较CK增产35.4%。说明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旱地冬小麦花后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6.
正每年白露秋分时节鱼类出现大批死亡,养殖户称之为"白露瘟",主要是细菌、寄生虫与环境并发引起的综合性疾病。原因如下:一、环境因素1.夏、秋季节转变。此时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导致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水温上、下层温差大。  相似文献   
57.
旨在探讨超高产玉米钾肥的最佳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为吉林省东部超高产玉米钾肥高效施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氮、磷、钾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探讨钾肥不同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积累及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吉林省东部玉米各处理之间产量基本达到差异性水平,最高产处理的产量为15535.6 kg/hm~2,其中3个处理达到了超高产水平,分别较不施钾处理增产30%以上。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增长,钾素积累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分析得出玉米在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同时,钾素并不在植株体内大量储存,而是随时间延长逐渐淋失。产量最优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素吸收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66.9%、1.7 kg/kg和111.0 kg/kg,各指标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即适宜的施钾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植株各阶段营养器官的钾素吸收积累量,并使得生育后期植株各营养器官钾素分配比例达到最佳,从而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钾素吸收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在氮、磷、钾施用量一定的条件下(N 300 kg/hm~2、P2O5140 kg/hm~2和K_2O 140 kg/hm~2),吉林省东部超高产玉米钾肥最佳施用方式为:钾肥总量的75%作基肥,25%作大喇叭口期追肥,此时可获得较高的钾素利用效率和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58.
程纯明 《当代水产》2020,(2):44-46,17
2019年的水产养殖已经结束,在过去的一年,尤其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国内消费市场出现疲软,水产品行情整体低迷。越是这样的时期,市场对品牌的辨识度会越高。这一年,可以说是水产动保行业的一个整合洗牌期。“强者愈强,弱者淘汰”在这一年里体现得更加明显。新企业面临着一个生存的大关口;老的企业,好的品牌,在这一年时间,品牌积累和市场份额在这一轮洗牌中,很多都重新上了一个新台阶。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好润”)的表现尤为亮眼。  相似文献   
59.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对大白菜早熟5号生物量,植株氮、磷、钾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期,地上部单株鲜、干质量均成倍增大,N3处理的鲜、干质量均为最大值,但至收获期,单株鲜、干质量,氮、磷、钾质量分数和积累量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鲜质量介于41.0~49.8 g/株,氮、磷、钾质量分数分别为25.5~26.4,3.4~3.6,27.1~29.2 mg/g,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介于61.6~66.8,8.3~9.1,66.2~73.8 mg/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艺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降低。因此,在大白菜生产中以N3处理(2.0 g/盆)的纯氮用量(理论N素83.4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0.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